Sunday, July 23, 2023

姍姍來遲的Canon RP正牌軍系統

[Canon RP機身轉接舊的EF 24-105mm鏡頭]

當年轉到數位攝影時,選定了Canon為我構建相機系統的主要品牌。當無鏡單反的世代來臨時,久等不到Canon入場,掙扎了多年,不知道該不該棄船投靠其它陣營。
這幾年我拍照的場合己經從定點定時的大型活動到可以無拘無束到處漫遊的家庭旅遊。輕巧但功能強大的無鏡單反系統成了最適當的工具。在久候Canon蛻變的期間,m43系統成了我外出旅行最常用的系統。但總覺得m43的感光元件小了些,低光環境會受到一點限制。彽光下對焦尚可,但準確性不一致,拍出的照片雜訊也較多。為此之後構建了Sony的全幅系統,主要用的是我Canon系統的一群鏡頭。這個差強人意的系統之前提過,不再詳述。
一直到Canon的RF系統上市,終於看到一線曙光。從早期的R和RP到最近的R6 II,Canon出了不下十款RF(包括非全幅)的相機,但我一直按兵不動,原因是構建新系統的關鍵在於鏡頭。有了相機不能沒有鏡頭,但RF鏡頭的價錢令人咋舌。久經思考,我的對策是轉接手上的EF鏡頭。其實轉接鏡頭不見得會增加整體(得算上轉接環)拍攝時重量,但整個系統的體積和長度一定增加,這對可攜性來說是一大缺點。但隨著無鏡單反而來的另一個較沉默的革命在於非專業級的定焦鏡。
所有的無鏡單反系統幾乎都有一群較平價的定焦鏡。從早期松下m43的20mm和14mm到比較近期的15mm和9mm鏡頭,都不是太昂貴的厲器。Canon在RF系統上當然還是提供了專業級的L鏡,但也提供了一群較平價的定焦鏡:16mm f2.8, 24mm f1.8, 28mm f2.8, 35mm f1.8, 50mm f1.8, 和85mm f2。這組鏡頭涵蓋了最常用的焦段。這些鏡頭比起過去在單反上的EF版本,都比較輕巧。更重要的是幾個廣角鏡的光圈並沒有因此而縮小了。中距離的鏡頭光圈稍稍減少了一點(50mm RF f1.8 vs EF f1.4, 85mm RF f2 vs EF f1.8),但體積和重量的優勢是無庸致疑的。
我在幾個月前超低價的買進了己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了的RP。同時也買了轉接EF老鏡用的轉接環。我不打算添購任何新的RF變焦鏡,但選購了些平價的定焦鏡。目標是用定焦鏡建構一個外出旅行用的輕量全幅系統。定焦鏡最大的問題是換鏡頭。以我外出旅行的模式,大部分的情況下我應該會有足夠的時間換鏡頭。
談談我手上的定焦鏡。第一隻不能免俗的是50mm f1.8的標準鏡。這隻可能讓人連想到EF的那隻兄弟鏡。網路上有人評比,兩隻鏡頭的確表現相當。但我個人認為RF版質感比較接近EF 50mm f1.4。
第二隻對我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隻鏡頭了— RF 35mm f1.8。同時也談談24mm f1.8。這兩隻鏡頭一起談的原因是它們實在太相似了。從尺寸到對焦噪音,到最大光圈,到微距功能,若把焦距的標示貼起來,真的分不出誰是誰。這兩隻鏡頭對我這個時期的拍攝風格來說幾乎同等重要。35mm是我家居照的首選,24mm是我走在市鎮裏拍老建築的首選。拍團體合照,根據群眾大小,我會在這兩隻鏡頭中挑一隻上陣。兩隻鏡頭的缺點:35mm的暗角和24mm的型變大概是網路上最多人抱怨的。型變可以在軟體或機身內成功的校正。但我拍raw,機身校正不適用於我。35mm的暗角,到了f2.8或f4就有明顯的改善(或幾乎看不出來)。我最喜歡這兩隻鏡頭的微距功能。越來越多的無鏡單反鏡頭具備了微距功能,我沒有太多光學的知識,不知道是不是無鏡單反有什麼優勢造就了較近的拍攝距離。
我沒有RF的中距離鏡頭,所以只能轉接EF的85mm鏡頭。如前所述,轉接後的85mm鏡頭在這個系統中感覺上好像大的突兀,但實際和RF版的85mm的規格比較之後,不但長度相去只在毫米,連重量都幾乎相同,所以目前並沒有購買85mm的打算。以這種設定,我可以涵蓋從24mm到85mm的焦段,對一般場合己經足夠了。
順便談一下RP機身。我知道這個入門的機種不太受人青睞,但我用了之後覺得很順手。事實上這可能是這麼多年來我握在手上最舒服的相機。除了個人對相機必要的指標外(感光元件的表現,高ISO的表現,... 等),我對相機功能的要求不多,但操作上一定要就手快速。RP的確少了幾個按鍵,但透過設定和這一代機種推廣的新攝影觀念,那些按鍵的功能都還可以彌補。對我而言,RP正好是掉進了甜蜜點的相機。
[新一代的RF鏡頭體積看起來小巧一些。新的巧思是鏡身上的控制環]

[EF 85mm轉接後並不比RF 85mm長或重。這裏用的是副廠的轉接環,我也有Canon原廠的轉接環,用起來沒有差別]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