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4, 2023

我的 Sony A7 II 雜牌軍系統

[我的A7 II和Tamron的24mm鏡頭。背景從左到右是:Sony 50mm f1.8,Samyang 75mm f1.8, 和Samyan 35mm f2.8]

新力在2013年推出了世上第一部全幅的無鏡單反相機A7。A7的價錢比起當時佳能和尼康的全幅相機並不算太誇張,加上小巧的機身和琳琅滿目的功能,禁不起誘惑的我賣掉了手上一些器材,買入了A7。
A7的隨機鏡是28-70mm的變焦鏡,成像品質普通,不足以肩負重任。買了A7之後因為手上再沒閒錢買新力昂貴的鏡頭了,當時的想法是轉接手上有的佳能鏡頭。買了Metabone的智慧轉接環後,的確佳能的鏡頭就能用了,速度也差強人意。事實上我用新力機身和佳能鏡頭的組合拍了幾個專案,效果都還不錯。但我心知肚明轉接的系統整體的拍攝速度是無法與機身和鏡頭都來自同一品牌的系統相比的。也因如此,即使新力的系統較容易攜帶,始終沒能取代我拍專案用的一線系統(佳能)。
快轉前進到2023年。因為手上一直沒有新力的鏡頭,這十年間,我轉接了不少牌子的鏡頭,這些鏡頭中有一半是手動對焦的鏡頭。購入A7的兩三年後,在一個好時機我低價買入了A7 II,看上A7 II是因為它的機身防手震提昇了轉接手動對焦老鏡拍照時的成功率。之後的幾年中,我眼睛比較不行了,心想尋找自動對焦鏡頭的日子終於來臨了。為了易於攜帶,這次我找鏡頭的要求是不再透過轉接環了,只找新力E卡口的定焦鏡。限於荷包,除非新力的鏡頭大減價,首選是風評好,價格低很多的三級廠鏡。今年上半年,我買掉了手上的A7(連同隨機鏡),只留下A7 II和這幾年慢慢購入的幾隻定焦鏡。今天容我來談談手上僅有的這幾隻E卡口的定焦鏡。
大多數用定焦鏡的朋友都不會少了50mm的標準鏡。我手上有的是新力最廉價的50mm f1.8。這隻鏡頭是黑色星期五被打折的常客。鏡頭本身沒有防手震,對焦用的是類似傳統螺絲對焦的機制所以很吵。但是鏡頭輕,挺銳利,照片的顏色也挺漂亮。f1.8的光圈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沒有怨言。
第二隻鏡頭是天姆龍(Tamron)的24mm f2.8的廣角鏡。這隻鏡頭很輕,也三不五時的被Tamron捉去打折。這隻鏡頭最被詬病的是對焦速度,對焦噪音和照片的型變。對焦的那兩個問題比起先前提的Sony 50mm f1.8其實是半斤八兩,事實上Tamron的對焦安靜不少。如果你能忍受50mm那隻鏡頭,你就一定可以忍受24mm這隻鏡頭。至於照片中的型變,幾乎所有的修圖軟體都能校正型變,所以應該不是大問題。再說型變如果使用得宜,還能造成特殊效果(題外話了)。這隻鏡頭的優點是很銳利,防手震,和具有這個價位少見的微攝(macro)功能。我事實上很驚訝我那麼喜歡這隻鏡頭。因為24mm從來不是我喜歡或擅長的焦段(比較喜歡28mm)。或許是微攝的功能讓我可以更靠近被攝物提供了較接近28mm的攝角?
我手上第三隻鏡頭是韓國Samyang的35mm f2.8的廣角鏡。這其實是我除了隨機鏡外買的第一隻新力E卡口的鏡頭。我是佳能的長期用戶而且35-40mm是我最喜歡的焦段,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從來沒擁有過佳能的35mm定焦鏡。當開始尋找E卡口定焦鏡時,35mm成為我第一個要填補的焦段。這隻鏡頭對焦的個性和Tamron 24mm類似,不快不慢,噪音不太大但又無法完全被忽略。f2.8時暗角明顯,但到f4就可以接受。我認為這隻鏡頭最大的優點是它非常輕巧,拿在手上好像沒重量一般。
最後的一隻定焦鏡也是來自Samyang的75mm f1.8. 這隻鏡頭除了焦段外,所有的特質(包括優缺點)幾乎和35mm的兄弟鏡一樣。75mm的暗角問題在f1.8似乎沒有35mm在f2.8時那麼嚴重。最大光圈也比較大,加上長焦段,背景虛化(bokeh)的效果自然比較強。
這些鏡頭的價位都很相近,所以有很多相同的特質。比如說,都有不太快和有點吵的對焦系統。光圈比起專業用的鏡頭都稍嫌小了點。使用的都不是可以對抗天災人禍的材質。但也因為這些原因,這些鏡頭都很輕巧也都很荷包友善。最重要的是,拍出的照片不輸給那些出自於專業用鏡頭的太多。
我外出旅行最常用的是m43系統,一機三鏡可以輕輕鬆鬆的裝進一個小型弓箭包。在不講求拍攝速度,有時間更換鏡頭的悠閒旅行時,全幅的A7 II和四隻定焦鏡是很理想的組合。誰能想像在2023年的今天,一個一機四鏡的全幅系統竟然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裝進相同的弓箭包裏。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