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 2008

漫談景深(3)-再談景深的控制

在繼續這次的主題之前,我要補充更正幾個上次遺漏的論點。謝謝吳大哥Michael的指正。

  • 上文刋出之後,吳大哥指正影響景深的因素還有一個,就是感光介質的尺寸。什麼是感光介質呢?就傳統的類比相機而言,就是底片的大小;對現今數位相機而言,就是內建感光晶片(CMOS或CCD)的大小。感光介質的尺寸越小的,景深越深;反之,尺寸越大的,景深越淺。這就是為什麼用小小數位相機的朋友常因拍不出背景模糊,前景銳利的特寫照(如花的特寫)而感覺到很洩氣。有單眼相機經驗的朋友也可能常聽說,全幅的相機景深比非全幅相機的景深淺。這也是來自同樣的道理。其實這是先天上的差異,我們將在後面談數學公式時一併說明。
  • 好友Michael也提到,這四個因素中,那一個的影響較大呢?詳情也只能在談數學公式時才有辦法說明清楚。但是在這次的討論中,我會試著把這幾個因素之間的關係用我日常生活中拍照的經驗做說明。這無異只是班門弄斧,還煩各位舊雨新知給予指正。
所以總結至此,影響景深的因素有四:感光介質尺寸的大小,鏡頭的焦距,光圈的大小,攝影者和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但誰的影響較鉅呢?

由於這次我仍不打算帶出數學公式,所以我直接解釋結果和應用。

一般朋友若像我,只有一部相機,感光介質尺寸的這個因素就幾乎不算變因了。即使有多餘兩部相機的朋友,出門大多數也可能只帶有一部相機,所以等於無法用換感光介質尺寸來控制景深。現在較常見的情況倒是可能同時帶有小數位和單眼數位。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想拍出背景模糊,前景突出的照片,則應拿出數位單眼(當然也得有合適的鏡頭啦)。因為其晶片尺寸較大,先天上景深會較淺,主體較容易突出。以下的討論,我們就不再談這個因素。也就是假設我們身邊只有一部相機囉!

我們說,焦距越大,景深越淺。想想一般我們常用的鏡頭,其焦距通常不會大過500mm,所以影響實在有限。我們又說光圈越大,景深越淺。但光圈最小也大概就是f/32,最大也不過是f/1.2,這其間的變化也不是太大。最後談到的是攝影者和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我們說距離越遠,景深越深。我們和被攝體之間的距離動不動就是大於一公尺,也就是1000mm。所以動則數公尺的距離對用mm為單位的光圈和焦距而言,實在是天文數字了。所以即使不看數學公式,我們大概都可以感覺到,這個因素應該是對景深最具影響力的。下次我們檢視公式時就會更明白了。

實際的應用呢?如果我們要長景深的風景照,我們會選擇廣角鏡(焦距在24mm到35mm),把光圈縮小(f/11以下),由於是風景照,被攝體通常是距我們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如此一來,所有的因素都指向長景深,所以照片中的前景和後景都會是清晰的。


[24mm, f/11]

如果是淺景深的特寫,我們會選擇中,長距離的鏡頭(焦距在100mmm到300mm之間,或許更長),把光圈放大(f/5.6以上)。然後我們會在可聚焦的情況下儘量的接近被攝體。這些設定都是指向淺景深。


[135mm, f/5.6, very close to the flower]

再舉一個我常碰到的,較複雜的情況-照舞台上表演人物的特寫。特別是動態的表演(如舞蹈)。這種情況下,通常是燈光昏暗的而且不能使用閃光燈,所以大光圈是免不了的。由於要照人物,長鏡頭也是免不了的(否則人物太小)。這兩個因素使得景深特別淺。當追拍這些勁歌熱舞的主角時,旁人不禁問,為什麼照片中的人物不會模糊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與景深無關。大光圈使得快門可以快一些,足夠凍結一刹那之間的動作。另一個就是因為我站遠了,距離加長景深的效果超過(或抵消)了大光圈和長鏡頭的帶來的淺景深。


[85mm, f/3.2]

下次我們來看公式就會更清楚了!


漫談景深目錄
漫談景深(1)- 什麼是景深?
漫談景深(2)- 景深的控制
漫談景深(3)- 再談景深的控制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2 comments:

Eric said...

哎呀﹐ 說指正太嚴重了啦!
我只是提出一個意見給你參考而已.

如你所說我們通常用同一類的相機,
所以感光介質大小不用考慮.
我只是剛好有看過, 所以跟你提醒一下,
不能叫做指正啦.

Humble Land Gardener said...

其實我真的有誤解。很久沒思考這種問題所以忽略了這個因素。一直到吳大哥提了,我又去看公式時才發現自己在某些觀念是錯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