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來談談如何控制景深。同樣的,我先不用理論來導公式,只用白話文和實際例子來作說明。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三:鏡頭的焦距,光圈的大小,攝影者和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
由此已可看出景深是可以控制的。怎麼說呢?不同的鏡頭有不同的焦距,所以攝影者可以選擇不同的鏡頭來改變焦距,進而改變景深。攝影者當然可以改變光圈。攝影者也可走近或遠離被攝主體來改變攝影者到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簡而言之,景深是可以被控制的。這些因素如何控制景深呢?
鏡頭的焦距:拿一隻50mm的標準鏡頭和200mm的中望遠鏡頭為例。同樣的光圈,同樣距離被攝物體1公尺,完成對焦後,50mm鏡頭的景深就是比200mm鏡頭的景深長。也就是說50mm的鏡頭拍出的照片會包含較多銳利的物體。在這要特別指出的是雖拍的主體是一樣的,但由於鏡頭的特性不同(標準和中望遠),主體的大小會有所不同(50mm 看到的主體會較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短(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深)。這個很容易由實驗證明,因為你只需要一隻鏡頭。如何證明呢,拿一隻鏡頭(最好是標準鏡頭50mm以上的),鏡頭一定有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找好一個有背景的主體,固定拍攝的距離(其實這就是控制了前述的三個變因中的兩個:焦距和距離),然後最好把相機固定在角架上對主體對焦後最大光圈拍一張,最小光圈拍一張。在照出的照片中檢視背景就會發現,小光圈照片裏的背景就是比大光圈照片中的背景清楚。為什麼只檢視背景呢?別忘了,我們是以主體對焦的,所以主體是一定清楚的。在這裏先預告一下,記得我曾說過我下的景深的定義是需要被修正的,跟這個實驗有點關係。先賣個關子吧!
攝影者和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距離主體越近,景深越淺;距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深。這個可以用一隻或兩隻鏡頭來作實驗。為了簡單起見,我就用一隻鏡頭來作說明。拿一隻喜歡的鏡頭,選好一個有背景的主體,定好光圈,然後距離主體一公尺處,對主體對焦後拍照;後退至二公尺處,再對主體對焦後拍照。比較背景的清晰度就可明白我所說的。
簡而言之,三個變因隨便你玩就可控制景深。碰到有些情況,你還得組合這些變因來達到我們要的效果。舉個常見的例子-山水風景照。通常我們要全部的山和水越清晰越好,所以常看的組合是:廣角鏡(縮短了焦距)+小光圈(常是f8以上)+遠距離。你看到美麗的101照片常是在象山照的-離101是有一段相當的距離的。
這次講太多了,下次再繼續談應用囉(希望能放些照片)!
漫談景深目錄
漫談景深(1)- 什麼是景深?
漫談景深(2)- 景深的控制
漫談景深(3)- 再談景深的控制
The great Agfa Scala 200x disaster
10 hours ago
2 comments:
我曾問過攝影老師賴吉欽
我問他這幾個因素
光圈,距離,焦段
那個影響景深最多?..
他的回答是..互相會影響
我還不是很了解他講的互相影響是...
Michael, 謝謝你的留言。
我的好友 Eric 也提供了一些意見,我會很快的更新說明那一個因素的影響較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