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4, 2013

窮人二線系統(二)- Canon S100 和 Fujifilm X10


[Fujifilm X10]

你會花美金六百元買一部隨身用(不可換鏡頭)的小相機嗎?

我不會!六百元可以買一部單眼的機身,要不也可以買一個無鏡單反(連標準鏡)入門系統了。不管小相機再怎麼棒,花六百元我還是下不了手的。我說的是富士的小相機X10。兩年前(2011年九月)X10和佳能的S100幾乎同時上市。價錢差了一截。S100已經很貴了($429),X10更上一層樓($599)。這兩隻相機上市的前一年,我對小相機的成相品質和操控真的是失望了。我處理掉手上松下的LX3,TS1和太太用的佳能小相機後轉入無鏡單反的世界。無鏡單反是好,但還是大了點,在一些場合還是覺得需要小尺寸的相機。後來看了吳大哥的S95拍出的相片感覺良好,又看到網路上讚美文此起彼落才意識到小相機的革命又起,開始使用較大的感光元件。去年的黑色星期五,S110已經上市,我低價買進舊機型S100羨煞不少朋友,因為後來供不應求,等廠商有了庫存後又開始漲價。反觀富士的X10,一毛不減。小相機屬於我二線系統的一支,我對二線系統的哲學已在這裏說明,不再重述。貴的二線相機是絶對進不了我的家門的。

S100用了一年來很是滿意。它雖輕巧但功能齊全,拍出的照片也漂亮。真要嫌的話就只有兩點。第一是操控性。我拍照習慣用不同的對焦點,S100選對焦點挺麻煩。除此之外S100不會記住你前一次選單停住的選項使選取對焦點更困難。第二就是不太亮的鏡頭。這裏指的是望遠端。S100到了遠端光圈就只剩f/5.9了。這對拍人像時區隔主體和背景真是雪上加霜(小相機景深本來就大)。這些其實都不是大問題,S100還是我個人相機歷史上最棒的小相機(超過松下的LX3)。

今年黑色星期五,沒想買大東西,只買了些記憶卡。流連各網站之間,我看到S100還在賣,而且不知怎麼的,價錢比我去年買的時候還貴。星期五之後的Cyber Monday通常是科技產品的拍買日,在美國特賣日的折扣都是實實在在的,等期限一過就調回原價了。我因不缺東西也就不太關心特賣的商品。我心不在焉的在網路上瞎逛時不經意的看到有家器材店在抛售富士X10,價錢好的不得了。這下內心開始交戰了。因為富士新上市的X20和X10其實用的是相同的鏡頭,機身沒有太大的變化,對焦機制也沒大改。換句話說,若能低價買到X10,雖然不是最新機種的X20,功能相差不會太遠。X10較精確的手動變焦本來就很令人嚮往,加上機身的質感,要不是當年實在太貴,我可能不會買S100(再說一次,買了S100後從沒後悔過)。我故意多等了兩天,心想若第三天X10調回原價我就不用傷腦筋要不要入手了,沒想到店家持續給低價。到了第三天下午我就下了訂單,買了這隻已經兩年老的相機。

一般我買相機的習慣是下了訂單後就上網下載使用手冊,熟悉相機的功能。所以等相機拿到手時,心裏已經有底該始何調參數以利自己的拍攝習慣。拿到相機的那一天,因為正值工作最忙的時候,下班後沒太多時間,調了基本設定後就沒時間試拍了。我調小相機的一貫程序是,從最基本的設定時間到個人化的設定如禁聲和設制可設功能按鈕(function button),到最後在用戶設定(custom shooting mode)上設上以光圈先決為基礎的黑白模式。相機到手後一兩天才真正有機會在家中試拍。

手上兩隻小相機都不是新機型了,網上的評比,測試多如牛毛,談論到的優缺點都很實在。在這只是分享我的使用經驗。對用慣大單眼的我,X10的手動變焦系統的確令人感覺很舒服,一次到位,沒有相機"炒米粉"般的前後找尋適合焦段的困擾。有著大光圈f/2.8的最長焦段的確有很大的優勢。它不但提高了快門速度,也製造了較宜人的散景。從拍出照片的品質來說,S100拍出的照片比較銳利,這可能是富士EXR感光元件先天的弱點。兩者的區域測光略有出入,同在生動模式下(Canon可以選Vivid模式,Fujifilm則透過底片模式來達到),S100的反差較大,在反差大場景中的高光區域容易過曝。同樣的塲景下X10比較安全。兩者拍出的照片有著不同的色調。很多人認為富士較忠於原色,我可能多年中了佳能的毒,反而較習慣S100的顏色。

使用經驗告訴我,在任何我想帶小相機出門的那一天,我可以毫不考慮的帶著S100。X10可以做到的,S100幾乎沒有做不到的。但是復古的X10,因為機身的質感和一些外在的功能控制(如加,減光轉盤),給人一種擁有高科技形象的S100不能提供的拍攝經驗。使用X10的感覺就像多年前我用過Olympus的E-P2,其實有些致命的毛病,但就是令人愛不釋手。這可能就是老字號相機製造廠的魅力所在吧!

[後記] 2014年暑假回台短宣時,S100的鏡頭就卡住了,回美後自己拆修不果,心中很是難過也感到Canon的相機品質近幾年來較差了。手邊的隨身機任務就只好先交給X10了。

窮人二線系統(一)-無鏡單反之m43,Nikon 1和 Sony NEX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hursday, December 5, 2013

拍攝模式(P,A,S,M)和測光模式之間的互動

有了拍攝模式和測光模式的概念之後可以來談談兩者的關係了!

拍攝模式決定了人機如何合作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但除了M(手動)模式,相機本身一定有個測光標準,否則怎麼設定光圈和快門速度(甚至感光度)來達到正確的曝光呢?這就是拍攝模式和測光模式打上交道的地方了!

拍照時,當選好了拍攝模式和鏡頭焦段(比如說35mm),把構圖搞定了,當快門按鈕半按時,測光模式就會被相機咨詢。相機根據拍攝模式決定是它全權處理(P模式)還是得參考人的意見(如A模式)來做調整。換句話說,當場景定了,測光模式也定了,這張照片的曝光值已經定了!至於曝光值是否正確則又是另外一個主題了。在此先假設相機的曝光計算是正確的。也因為特定的場景下曝光值是個常數,相機可以根據拍攝模式搞定光圈和(或)快門速度來達到這個曝光值。

如果相同的場景有著相同的曝光值,那光圈和快門速度的設定應該是相同的。但事實上卻是當拍攝兩張完全相同場景的照片時,使用不同的測光模式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在半自動拍攝模式尤其明顯。假設用的是A模式,設定相同的光圈和感光度。這時相機應會設定適當的快門速度以達到正確的曝光值。但如果第一張用的是矩陣測光,第二張用的是中央平均加權測光。你會發現相機設定的快門速度竟然是不相同的。原因是在不同的測光模式下,相機有著不同的理想曝光值,為了要達到不同的理想曝光值,其設定自然不同。

舉個例子來做說明(最近較忙,有空再補圖)。一個風和日麗的山水場景,綠綠的山加上藍藍的天。假設我們選用A模式,同用樣的光圈(f/8)和感光度(200)。對焦在相同的物件(山)上拍兩張照片。第一張用的是矩陣測光,照片會一片昏暗。第二張用的是中央平均加權測光,照片看起來會比較正常。由這個例子看出相同的拍攝模式,不同的測光模式會導至不同的照片。所以想想四種拍攝模式(P,A,S,M)和三種測光模式(矩陣,中央加權,點測光)一共可以有十二種組合,其中變異之大可想而知。還好我們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組合,只要熟悉常用的幾個即可。

在這裏只是想說明拍攝模式和測光模式之間的互動。在這基礎上才能再談加,減光(compensation)的操作。其實測光模式還有許多細節,如對焦點對測光模式的影響,自動感光度在測光扮演的角色和對照片品質的影響都在此先略過,有空再談了。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Monday, December 2, 2013

漫談拍攝模式-程式,光圈先決,快門先決和手動模式


[Panasonic GX1的拍攝模式選擇轉盤]

拍攝模式和測光模式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有些朋友深受其擾。我曾在這裏討論過測光模式,這次來談談拍攝模式,下次再談兩者之間的關係。

談拍攝模式前先談談什麼是攝影大三元。攝影大三元指的是: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這三個東西擺在一起決定了照片上的曝光值。照片的曝光決定了照片的"正確性",但不決定照片的"藝術性"。但沒有正確的照片當前提,談藝不藝術就沒意義了。拍攝模式指的就是在我們按下快門鈕前,相機和人們如何合作來設定這大三元以達到曝光正確的照片。我提到"相機和人們",就是要指出相機和人都可以有意見,但是那一方的意見算數就不一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拍攝模式。

標準拍攝模式一般有四種:P,A,S和M。拍攝模式的選鈕通常是機頂上的一個轉盤。在細談各種拍攝模式前我們先假設感光度是個固定值,自動感光度設定的情況容後再述(如果不知啥是感光度也無所謂,先別管它就是了)。一旦感光度固定了,拍攝模式就只涉及光圈和快門速度的設定了。

延續之前的"相機與人意見說"定義,在P模式之下,人們放棄了自己的意見,讓相機全權決定光圈和快門速度。所以P模式也稱"程式"(Program)或"全自動"拍攝模式。一般來說在大多數的場景,P模式都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有很多人不齒這種拍攝模式,認為這是新手才用的模式。其實現在的P模式很強,在許多場合都可以勝任愉快,拍出美麗的照片,何樂而不為呢?

A模式(Canon用Av表示)的A指的是光圈(Aperture)。在A模式之下,人們設定光圈,讓相機決定快門速度。所以此模式就是所謂的"光圈先決"模式。有了全自動模式為什麼還要用光圈先決模式呢?先想想有沒有看過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照片呢?這種照片的成因是把焦點"只"對在主體上。關鍵字是"只",只能在主體上,不能在前景或背景上。所以必須要限制照片清楚的範圍。這個"清楚的範圍"就叫景深。景深的討論可以看這裏,在此不詳述。重要的是光圈可以控制景深,所以如果心中想拍的是背景模糊的照片,你必須強制設定大光圈,不能讓相機亂設。一旦光圈設定好了,相機自會找合適的快門速度給予正確的曝光值。由於相機還是貢獻了快門速度的設定,這種模式屬於"半自動"拍攝模式的一種。

S模式(Canon用Tv表示)的S指的是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在S模式之下,人們設定快門速度,讓相機決定光圈大小。這就是所謂的"快門先決"模式。一個使用快門先決模式的場合是拍高速的體育活動。比如拍棒球比賽,如果要拍球員滑壘,快門速度必須快於250之一秒。在這種情況之下,高速的快門可以凍結事件發生的一瞬間。當快門決定了,相機自會找合適的光圈提供正確的曝光值。這種模式也是"半自動"模式的一種。

M模式的M指的是手動(Manual)。在M模式之下,相機完全不參與決策,人們設定光圈,快門速度,當然最後也承擔照片成敗的所有責任。

所以到此我們應該了解到曝光值不是攝影的全部。影響到照片"正確性"(曝光值)的大三元其實還有其它藝術性方面的作用。比如淺景深和絲絹似瀑布的表現都不只是曝光正確可以做到的。這也就是在不同的場合下有時得選用不同拍攝模式的原因。

以我當例子,大約百分之八十的時間用的是A模式,另外的百分之十七用的是M模式。剩下的百分之三就是拍家人生活照時偷懶用的P模式和很少很少用的S模式了。

測光模式和拍攝模式有何關連呢?我們下次再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October 19, 2013

Tamron Adaptall 老鏡資料


[Tamron老鏡和Pentax K30]

這次來整理與Tamron Adaptall老鏡有關的資料。

我開始找天姆龍老鏡其實早於無鏡單反的面世。2006年開始接觸第一部數位單反時,底片機還沒放手。我底片機用的是Nikon的系統,當年還是學生,能買的鏡頭有限,我就只有兩隻鏡頭(35-70mm和105mm)。心中一直想要的是一隻更廣的和一隻更快的標準鏡。數位盛行之後有一段時間,許多手動鏡頭在中古市場上被抛售,重燃了我找AIS鏡的企圖。照著我年輕時的夢,我收了24mm和50mm的鏡頭。開始接觸Tamron的百搭接環(adapatall/adaptall-2)鏡頭是因為後來還想找更廣的鏡頭時發現Nikon因為有著盛名,AIS鏡頭價位居高不下,我只好做功課找副廠有好口碑的鏡頭。幾年後我的系統擴充到無鏡單反時想找中長距離的鏡頭,因為是二線系統,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之下,更是把焦點放在手動對焦Tamron的百搭接環系統。以下幾個網站提供了adaptall的資料:

adaptall-2.com
這是個英語網站。應該是網路上對Tamron adaptall/adaptall-2 系統鏡頭記載最詳細的網站了。Tamron 的鏡頭版本繁多,這個網站不但提供了鏡頭規格,還分析了鏡頭的完工品質和光學表現。這些資料真是彌足珍貴。

弱格吉米言.攝影類文章整理
這是好友Jimmy Yen的網頁。我其實是在找無鏡單反鏡頭時才逛到這個網站的。這個網站有許多好文章,好照片,是可以輕易花上好幾個小時流連的資料寶庫。

THE MALAYSIAN TECHNOGRAPHER
2020年不經意中找到了這個網站。網站中鏡頭評比不多但蒐集了些不錯的資料。

幾年來我也收了幾隻adaptall-2的鏡頭:
SP 17mm f3.5 (51B) - 這隻是我接觸adaptall-2鏡頭的開端
SP 60-300mm f3.8-4 (23A) - 主要用在m43系統上當望遠鏡頭用(等效120-600mm)
CF 35-70mm f3.5 (17A)- 主要用在m43系統上當中長距離鏡頭(等效70-140mm)
CF 80-210mm f3.8-4 (03A, 103A) - 主要用在m43系統上當長距離鏡頭(等效160-420mm)

Tamron用SP來標記高品質專業用的鏡頭,CF則是普級版本。但以我的經驗,CF的鏡頭也會有驚喜,SP的鏡頭也可能踩地雷。由於同一焦段鏡頭繁多,Tamron用數字加上英文字母當成編號。比如說CF中的80-210mm鏡頭就有兩隻,型號分別是03A和103A。兩隻鏡頭外觀及鏡片群組都不相同。一般來說,玩家喜歡103A,稱其光學表現因鏡片群組安排不同而較優異。我兩隻鏡頭都有,感覺差異不大。再談手上另一隻35-70mm的CF 17A,SP也有一隻對等的鏡頭,但兩隻鏡頭的價錢相差很多,我因自訂預算的限制選了CF版本。我沒用過SP的版本不知它有多好,但手上這隻鏡頭的表現實在很不錯,是我最常用的鏡頭之一。

這些鏡頭若用在底片機上,根據廠家必需有不同的百搭接環。比如說同樣是03A的鏡頭,若用在Nikon FM2上,需要找到Nikon的接環。若用在Pentax ME上,需要找到Pentax的接環。這些接環以前在中古市場上很好找,現在越來越難找,而且價格也越來越貴。我想這和無鏡單反的盛行有很大的關連。

[2020 補述]
補上一個最近找到的網站。

這幾年來陸續又進了幾隻鏡頭,大多是中長焦距的鏡頭。
SP 28-80mm f3.5-4.2 (27A) - 27A的等級設定是比17A高的,但表現令人失望。
CF 70-210mm f3.8-4 (46A) - 較後期的鏡頭,塑膠材質使用較多,所以比較輕,攜帶方便。
SP 70-210mm f3.5 (19AH) - 網路上公認這個系統中表現最佳的70/80-210mm鏡頭。

這兩年Tamron百接搭環的市場比較沉寂。這可以從eBay上出售價格下滑看出。以這個系統所需的各家轉接環(adapter)來說,價格下滑了近三分之二。這個系統中一些知名的鏡頭的價格也掉,但幅度較小。所以若對這些鏡頭有興趣,現在的價格比起五年前是好多了。問題是好鏡頭大多在識途的收藏家手中,不會輕易出售,市場上好鏡數量日益減少。

我覺得各廠開始轉入無鏡的世界,重新設計接環對這些老鏡的生態造成了兩極化的衝擊。有些人徹底抛棄轉接老鏡,迎接較小體積(不見得較輕)和自動對焦的新鏡頭。也有些人趁此撿拾老鏡,因為無鏡單反幾乎可以轉接所有老鏡的法蘭距優勢是永生的。我以前說過,收集老鏡是收集歷史,要有不同生但共死的認知。把這個熱情轉成商機就會有壓力,徹底改變了蒐集老鏡的初衷。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October 18, 2013

Konica AR 135mm f3.5 和 Pentax Asahi Super Takumar 135mm f3.5


[左是Asahi Super Takumar。 右是Konica AR]

我手上有兩隻135mm的手動鏡,一直想把它拿來比一比。

先購入的是Konic的AR鏡,再來才購入Pentax前身的Asahi的Super Takumar鏡。Konica 有自己的接口,Asahi則是著名的m42螺絲接口。不管是那種接口一律可以透過轉接環接在無鏡單反上。135mm在早期的手動鏡頭中算是技術較成熟幾個焦段之一。所以只要小有名氣的廠出的135mm鏡頭光學品質都不錯。Super Takumar還有另一隻135mm光圈開到2.5。可惜市面上不好找,找到了也不便宜。

為什麼會進這個焦段的鏡頭呢?對我而言,原因之一是我手上還有這兩家公司的底片機,正好少這個焦段,所以看到價錢合適就買下。另一個原因當然是接在無鏡單反上當望遠鏡頭用了。以m43系統而言,這兩隻鏡頭一上了m43機身馬上搖身一變成了270mm的望遠鏡頭了,而且還是不錯的f3.5光圈呢!而且比起今日的135mm鏡,這兩隻做工精緻的全金屬手動鏡真是小巧玲瓏,因此重量也輕多了。更重要的是這兩鏡在市面上價錢都在百元美金之下,比較可以輕鬆擁有。

我找了吕布當模特兒,把兩隻鏡頭裝在上了角架的Sony NEX5N。兩隻鏡頭都開在最大光圈f3.5,無曝光校正,以下是拍出的結果。


[Konica AR 拍出的呂布]


[Asahi Super Takumar 拍出的呂布]

從照片可以看出,呂布的線條很銳利,結果相差不大。但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出Asahi的鏡頭對比較強烈一點點,所以照片看起來比較立體,顏色也比Konica的討好(在這個場景之下)。正如前所述,因為我還有這兩家公司的底片機,所以我兩隻鏡頭都會留著的。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October 4, 2013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一) - Canon和Yongnuo CTR-301P,RF-603C系統


[永諾的離燈觸發系統,左上角三個一組是CTR-301P。右下角外型較新穎的是RF-603C系統]

剛拿起相機時,閃燈是我最害怕的東西。

所以底片時代幾乎都不拍室內照,因為十之八九拍出來的照片都不滿意。轉到數位之後因為沒有底片成本的壓力才又開始比較認真學習用閃燈。用閃燈的啟蒙師是好友吳大哥。當年我剛到中文學校,他邀我參加拍老師和學生的團體照。我一想到團體照在室內,第一個反應就是"無法勝任"。吳大哥告訴我一句話,調到M模式,做些補償,其它就交給相機,我身體力行得到好結果之餘也開始用力找如此行的原因。

近十年來,多半時候工作繁忙,無法常外出拍照。蹲在家中的時間長了,只能在室內拍照,不知不覺的涉入了閃燈的世界。閃燈設備從原先的420EX擴充到580EX。也加了些離燈閃用的觸發器。我在家中分出一個小房間做攝影室,有時幫家人,朋友拍拍謢照用的照片,在敗家之餘也總算對人類有點貢獻了。

由於是從閃燈自動模式入門,所用的閃燈自然跟著相機的牌子走,這也就是為什麼用的是Canon的EX系列。雖說使用手動模式有較佳的控制(容後再述)和更多的自由(如可以選擇非原廠的便宜閃燈),若再讓我重新來過,我還是會至少買一隻原廠的閃光燈。因為大多的家庭活動,你不會帶著一"拖拉庫"的閃燈設備跟著你。這種場合大都是一機一鏡一燈。我不但閃燈調自動,甚至連相機都調光圈先決模式,簡單方便為最高指導原則。

棚拍或商品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以拍護照用的照片為例子吧!拍出的照片立體不立體不重要,要的是沒陰影,五官清楚,背景全白,在這種情況,我把兩個光源放在四十五度角,為的是提供足夠的亮度同時也消弭陰影。所以閃燈就不放在相機機頂上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需要觸發器了。有觸發器送訊號,自然該有接收器接收訊號。用觸發器就是為了要讓幾隻閃燈能跟著快門同步工作。這句話說來簡單,其間的觸發方式是五花八門。這也就是為什麼閃燈不玩則已,一玩又是一個可以傾家盪產的專區。但簡單來說,觸發器的功能就是看守著相機,只要相機快門一釋放了,它就把訊號傳到各個接收器上,這些接收器再通知閃燈:開閃了!

閃燈觸發器的來源分成兩大類,就像鏡頭一樣,可以來自原廠和副廠。原廠的觸發器因為知道許多自家的秘密,通常較有智慧而且功能強大。幾乎所有較新的原廠閃燈也都是訊號接收器。Canon早期的觸發器是ST-E2(有些閃燈也可充當觸發器,容後再述)。這個用紅外線傳送訊號的觸發器配合自家的閃光燈建構了Canon獨門的無線閃燈哲學。可惜這個觸發器只能用在自家閃燈上而且有些限制(容後再述)。

副廠的觸發器通常以無線電波傳送訊息,這類的觸發器因為沒有內幕消息大多不傳太多的資料,所以相當只傳脈衝。好處是可以與各家閃燈(甚至不同廠家混合)並用。壞處是需要相對的訊號接收器。而且因為除了觸發器沒有傳遞太多的資料,閃燈必需放在手動模式依需要調節閃燈出力。如此一來閃燈最重要的功能是要能調節出力,其它的功能都不是太重要了。市面上有許多能調節出力的便宜閃燈,這些產品為許多發燒友開啟了架構閃燈系統的大門。有一些副廠近年來也開發與原廠類似的智慧型觸發器,在此先略過不談。副廠的觸發器現在是百家爭鳴。大咖如Pocket Wizard的產品,外型,用料,功能都好,但價格較高。中間價位的如Phottix也有一片天,但這個等級的系統對我來說還是太貴。我用的是永諾的觸發器,從早期的到CTR-301P到最近的RF-603,整組買下來不到七十美元,物美價廉。很多人批評永諾的觸發器不可靠,有時會亂閃,但我用到現在還沒發生過太多問題。CTR-301P系統包括一個特定的觸發器加兩個接收器。近一代的RF-603觸發器和接收器是同一式,也就是說每一個元件既可觸發也可接收。這是幾年前開始的新趨勢,個人覺得有利有弊。RF-603系統開始區分支援廠牌,若是Canon用戶,得使用RF-603C;若是Nikon用戶,就得用RF-603N。新的系統不能與CTR-301P混用。

有空再詳談應用了!


[簡單的閃燈設定。用的是全Canon系統,觸發器是ST-E2。架在閃燈下的是永諾603系統但在這個設定並沒開啟。]


[拍攝的是Konica的135mm老鏡。如果是較正式的商品照,我會再加一隻閃燈當背景光讓背景全白。]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目錄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一) - Canon和Yongnuo CTR-301P,RF-603C系統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二) - Yongnuo CTR-301P系統和YN560-III閃燈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三) - Yongnuo RF-603C系統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September 13, 2013

Konica AR 手動老鏡資料


[Konica老鏡]

這三年接觸到不少讓我受益良多的網站,在這理先整理與Konica有關的部落格。

三年前轉入微單的世界之後,由於強大的鏡頭轉接功能,我開始回頭找年輕時買不起或接觸不到的鏡頭。Konica其實是年輕時根本沒接觸過的廠牌,對這方面的知識完全缺乏,多虧這些部落格的幫忙讓我認識到這一系列品質優異的定焦鏡群。

吉米的器材整理索引
這其實是害我走上這條歹路的元兇。吉米兄只拍底片(或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機會都是拍底片)。對各式相機,鏡頭,底片都很有研究。改機也有一手。兩三年來和他成了沒見過面的好朋友。

Murphy的攝影記
Chensiu的Konica世界
這兩個都是吉米兄推薦的網站。 Konica AR的鏡頭版本繁多,Murphy站長提供了尋寶用的選購指南。Chensiu站長則對手上有的Konica鏡頭做了詳細的介紹

Konica Start Page
這是個英語網站。可能是網路上對Konica家族相機和鏡頭記載最詳細的網站了。上列幾位站長也都推薦這網站。

artaphot
一個非常低調的網站。有很多老鏡頭的資料(不只是Konica)。

我原先只是為了找可以轉接在微單上的鏡頭,所以大多時間把焦點放在鏡頭。就如前述,Konica的鏡頭版本繁多,有了這些資料寶庫在eBay上悠遊時就比較不會踩到地雷了。

三年下來我也收了幾隻AR鏡頭:
50mm f1.7 - 根本是我Konica Autoreflex T3相機的機身蓋(很少拿下來)
52mm f1.8 - m43中距離鏡(等效104mm)
40mm f1.8 - m43人像鏡(等效80mm)
28mm f3.5 - Sony的NEX上當標準鏡(等效42mm,其實35mm可能更可適,可惜還沒碰到狀況合適的)
135mm f3.5 - m43中長距離鏡(等效270mm)
135mm f3.2 - 135mm 的另一版本(請看後記)

找老鏡頭總是可遇不可求,因為這個緣故,也為平時像機器人般的生活帶來些樂趣。

[後記]終於找到了隻35mm f2.8的鏡頭。用在NEX上很是合適(等效52mm)。
[後記2020]這兩年陸續進了兩隻135mm f3.2的鏡頭。第一隻一收到就知道有問題,和賣主討價還價後,賣主願意退點錢,我同意自己修。但當時因有可能退回有問題的第一隻,所以當看到另一隻上市,我就先訂了。這個版本最主要的誘因是少了三分之一的最短對焦距離(一米和一點五米之差)。當然略大的最大光圈永遠是受歡迎的。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hursday, September 5, 2013

台灣駐腳


[中壢夜市]

今年夏天一趟豐富的台灣之旅。

一週的元智夏令營短宣(蘇利來搗亂)。
一週的台北,台中家人探訪。
親情,友情和美食讓人不忍離去。
期待再相會...


[蘇利來了]


[爸媽招待的夏慕尼鐵板燒讓我大開眼(和胃)界]


[康樂意包子]


[小舅子夫妻招待的若柳一筋牛肉麵]


[綠蓋茶]


[小舅子太太替我們排隊排了好久才吃得到的日出宮原眼科冰淇淋]


[我很喜歡的定時八]


[兄嫂招待在洋旗的那一餐讓我差點走不動]


[這些收據和車票大致交待了我在台灣的活動]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uesday, August 13, 2013

Pentax K30


[Pentax K30]

今年夏天回台為了輕量化,只帶了一隻相機,兩隻小鏡頭。

這次本想只帶m43系統就好,但因有攝影任務在身,加上大都是室內場合,想想還是別給自己找麻煩就還是帶了一機兩鏡。帶的是賓得士的K30。

說真的,數位時代以來,出正式的任務,除了佳能,我從來沒有用過其他廠牌的器材,所以極少人知道我有這麼一隻相機。再說,這次雖是正式任務,但我有極大的空間,壓力較小,所以敢帶這隻我不熟悉的機身。外加一隻騰龍的17-50mm(f2.8)負責室內的場景和賓得士的18-135mm的旅遊鏡。值得一提的是,這隻屬於和佳能Rebel同級的相機有著令人驚訝的配備。一是若用了防水的鏡頭(如之前提的那隻旅遊鏡),全機就是全天候(all weather)的相機啦!二是它的觀景窗竟有著100%的視野。另外一件好事是賓得士的K接口支援幾乎所有的K接口手動鏡。我有一堆老騰龍的萬用接口(Adaptall 2)手動鏡,找到轉接環就全部可以派上用場了!

當然沒有一隻相機是十全十美的,K30也有些我不習慣的地方:

一 K30的握把功學設計不太適合我。這次的任務大多是長時間的拍攝,一天下來到了下午手就有點酸了。但這個我倒不太擔心,因為從轉用m43系統的經驗中我知道我的手很快就能適應。

二 操作選單和按鍵的安排。這也和我常用的佳能和松下的風格略有不同。但我還是認為這是小事,用久了自然駕輕就熟。

三 真正令我煩惱的是影響到照片品質的對焦系統。K30的表現不如我常用的佳能系統。我用兩隻鏡頭,一隻來自原廠,另一隻來自副廠。不管那一隻,在低光環境下都有對焦上的困難。即使在光線充足的戶外,若使用非中心的對焦點對焦,失敗機率大幅提高。拍攝高速場景時就更糟糕了。對不到焦(即使用了連續對焦模式)是常有的事,即使好像對上了,回去一看才知道照片有點糊。對我來說這才是K30真正的致命傷。

但是這部輕巧的小相機在我的眼中還是很稱職的。尤其做為旅遊機,真的是綽綽有餘了。K30還有一個令我張嘴的驚喜。它的高ISO(raw mode)表現真的很不錯,我覺得比手上的50D還棒。發現了這個祕密之後,在室內我就敢大膽的拉高ISO了。


[Pentax K30和三十四歲的老鏡Tamron 03A]


[老鏡拍出的照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June 7, 2013

窮人二線系統(一)-無鏡單反之m43,Nikon 1和 Sony NEX


[上:Nikon V1 下:Olympus E-PL2 左:Sony NEX 5N 右:Panasonic GX1]

因為喜歡玩相機又沒錢,我通常不買新上市的機型。部落格上舊相機的使用心得通常不太能招倈觀眾,做做筆記,記錄自己用過的相機,自high的成分居多。今天來談談我的二線系統。

現在除了替教會,學校做正式活動記錄,我使用傳統大數位單眼的場合越來越少了。即使如此,由於大單眼拍的是較正式的場合,我對器材的要求比較高,由於價位較高,器材的更換的頻率也就相對的低。這是我所謂的一線系統。

無鏡單反屬於我二線系統的一支(另外一支是傻瓜相機)。因為是二線系統,首要條件是花費不能太高,次要的才是拍出的照片品質。二線系統因為”玩”的成分居多,器材更換的頻率較高。下架的器材主要是機身,出處是eBay。

我手上有三個無鏡單反系統:奧林帕斯(E-PL2)和松下(GX1)的m43系統,新力的NEX系統,和尼康的1系統(V1)。這些系統進家門的故事已談過多次,在此略過。唯一沒談過的是尼康的1系統。這其實是女兒的系統,我使用的機會並不多。這些小相機都是系出名門,說實在的,照片品質相去不遠。主要我要分享的心得徧重在操作上。

相機操作方不方便與拍攝的習慣有絕對的關係。以我為例,我出門很少只帶一隻鏡頭,因為我不信任含蓋大範圍焦段的鏡頭。在不同的情況下我會選用不同的鏡頭,更換鏡頭容易不容易成了重要的因素。如果你是一鏡到底,那這就不是個決定因素了。

除了換鏡頭方不方便之外,我想對大部分愛拍照的朋友都重要的操作是:加/減光,測光鎖定(AEL),ISO調整,選取測光模式。這些功能在以上提到的幾款相機上都有相對的按鈕,配置的位置則有不同,但用久了自然習慣,不是大問題。除了上列的功能,因我拍照的習慣而重要的功能有:選定特定對焦點和手動對焦。

讓我就這幾點談談我的心得:
一。加減光
正如一般時下的相機,二線系統也都採拍攝先決模式-也就是說不管使用者在觀看圖片或設定功能中,只要半按快門鈕就會使相機重返拍攝模式。加減光跟這有何關係呢?加減光通常透過相機背後的小轉盤達成。假設你設好加光一級,只要半按快門回到攝設模式就可開始拍攝那就算是合情合理。但尼康1在這方面要使用者先按確認之後設定才生效,使用上比較不方便。

二。選擇對焦點
我一直認為這是無鏡單反優於數位單眼的項目之一。幾乎我用過的無鏡單反系統都提供了這個功能。拍攝時幾乎任何位置都可以設成對焦點(框)。在這方面,有著觸控螢幕的GX1和NEX 5N就佔了上風。在GX1和NEX 5N上可以透過指觸螢幕來選取對焦點。即使不是十分準確,但因為已相去不遠,一點點微調就可以到位,縮短了選擇對焦點的時間。微調對焦點大致經過兩個步驟,先按鈕通知相機要調對焦點,再來就用方向鍵上下左右調即可。

三。換鏡頭
這點就只有NEX 5N有點問題,其它三隻相機都很接近傳統的設計,簡單好用。NEX 5N有兩個問題。一是鏡鏡釋放鈕不太就手。一般鏡頭的釋放鈕在手持拍攝時都在鏡頭的左方,很容易找到。NEX 5N因為鏡頭左方沒有空間,所以按鈕在鏡頭的右側。握著相機,操作快門的右手是無法再多按一個鈕支援換鏡頭的活動的。用左手過去按又常和右手打架,所以不是很就手。另一個問題是NEX 5N背帶的問題。新力不知為何如此設計,當相機背在頸子上不用時,不像一般相機的鏡頭是朝前的,NEX 5N的鏡頭是朝地上的。這使換鏡頭很不方便,因為我們很自然的用手托起相機,由於鏡頭已拆下,感光元件是沒有保護朝下的,好幾次我的手都幾乎碰到感光元件了才停下來。沒有了鏡頭的NEX 5N也因機身太小,配重不太平衡而不太好掌握。

四。選單安排
我個人覺得松下的選單安排最容易入手。奧林帕斯的功能很多,有些存在選單中,選取不是太方便。這不能算是奧家的錯。為了這個問題,奧家提供了超級控制板(Super Control Panel)模式。這個模式把常用的功能全列在螢幕上,選取和調整都很方便。反觀尼康和新力的選單安排就略遜一籌了,很多功能深埋在長長的選單之中。

總結這些比較,我發現最喜歡的還是兩隻m43的相機:GX1和E-PL2。但因E-PL2低光的表現較差,真正最常跟著我跑的是GX1。正如我先前所說,這些小相機都來自大公司,除了松下,都是有傳統的相機大廠(新力有美樂逹的血統)。松下雖不是相機起家,它的相機也很有口碑,所以上述任何一隻相機表現都不會太差。相信只要習慣了都能成為玩家的厲器。

[後記]GX1, NEX5N, 和E-PL2都在2014年時售出(包含外接電子觀景窗),為購買Sony A7做準備。

窮人二線系統(二)-Canon S100和Fujifilm X10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Wednesday, April 24, 2013

Panasonic GX1,Tamron老鏡和盛開的鬱金香



週末巧遇了盛開的鬱金香!

週日一早照慣例到教會附近的公園走走。我帶了天姆龍(Tamron)編號46A的70-210mm老鏡同行。Tamron這一系列有三隻鏡頭,這隻是最晚的一隻,一般評價平平,主要的因素不是光學表現不好,而是收藏家著眼於使用的材料比不上被它取代的103A(全金屬鏡身)。但對我而言,這隻鏡頭為的是想用在m43的機身上,所以較輕的鏡身反而成了一個優點。

當天去公園原本是為了上次在一個偏避的角落看到黑臉紅身的紅衣主教(鳥),結果沒想到一進了公園就看到滿園盛開的鬱金香。早上的陽光斜射,造就了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光影,使鬱金香看起來更立體了。當天陽光充足,手動對焦比平常簡單多了。這隻老鏡和GX1相機的配重很理想,原本擔心的手震問題竟然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有了這次的經驗,我對這個組合更有信心了!

#1

#2

#3

#4

#5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hursday, March 28, 2013

一波三折的Konica到Sony NEX轉接環


[Konica Hexanon AR鏡頭裝在Sony NEX]

無鏡單反的一個樂趣是可以轉接幾乎所有廠家的老鏡頭。

之所以可以如此的在各廠牌的鏡頭裏暢行無阻的原因是因為無鏡單反不到20mm的超短法蘭距(鏡頭轉接點到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距離)。正常Nikon和Canon的法蘭距都超過40mm,所以給了轉接環足夠的生存空間。只要轉接環廠家把距離算對了(或不要太離譜),手動的老鏡就可以轉接在無鏡單反的機身上。

有了NEX之後一直被這個系統沒有大光圏的鏡頭所擾。我不會拿無鏡單反用在比較困難的場合(如學校的舞蹈表演),換句話說,我會帶NEX的場合,手動對焦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我開始在eBay上找一些光圏稍微大一點的手動老鏡頭。

幾年前就在網路上看到Jimmy的部落格,他老兄只拍底片,但有很多老鏡的資料。我剛看到Jimmy介紹Konica的40mm的鏡頭時就被它的外型吸引,再一看風評也不錯才開始有了蒐集的念頭。Konica的Hexanon AR老鏡以前在中古市場比較乏人問津,原因是Konica系統的法蘭距(40.70mm)比一般的廠家短,若轉接在其它系統,鏡頭無法對焦在無限遠。但無鏡單反面市之後,這些鏡頭有了第二春,主要原因是這些鏡頭用料紮實,光學品質也不落人後。越來越多人發現這個事實之後,原本低價的Hexanon AR鏡頭近幾年價格不斷上漲。

針對NEX的弱點,我找的是中距離的人像鏡,結果找到了52mm(相當全幅78mm)的鏡頭。再來就是找轉接環了。我選購的是美國當地的牌子(可能也是在中國製造)。原因我不用說你可能都猜到了-因為它便宜。我買了許多這個牌子的相機或鏡頭的配件,之前都沒碰到太問題,直到這個Konica到NEX的轉接環。

轉接環有兩端:Konica和NEX端。Konica端我沒碰到太多問題,但轉接環到NEX這端就有點問題了。一般來說,鏡頭卡上機身時,應該會有個卡榫,旋轉到了定位你會有卡上了的感覺。原理其實很簡單。機身上的鏡頭嵌(mount)有一根突出的小金屬鐵桿(連接在彈簧上),鏡頭(或轉接環)與機身接合的一端有一個小孔,當鏡頭剛接上機身尚未旋轉時,小金屬鐵桿會被壓住。開始旋轉鏡頭後,一旦小金屬鐵桿碰到了鏡頭的小孔,這根金屬鐵桿就會彈出卡住鏡頭,防止它繼續旋轉。但其實卡住鏡頭不讓其繼續旋轉除了機身鏡頭嵌上的細小金屬鐵桿之外還靠鏡頭上一顆很細小的定位螺絲。單靠機身的金屬鐵桿不但不牢靠,也很危險,若沒有定位螺絲,暴力繼續旋轉的下場可能是把金屬鐵桿給損壞了。我的轉接環就在這顆定位螺絲上出了問題。它的位置太前,提前停止了鏡頭繼續旋轉,所以機身上的金屬鐵桿無法碰到轉接環上的小孔,所以無法安穩的卡住鏡頭。

我拆下了定位螺絲後鏡頭就可以卡上了,但沒了定位螺絲,機身上的金屬鐵桿就沒有保障,所以我決定打包送回這個轉接環。Amazon已接受退貨,我又訂了另一家的了,希望新的不會再有問題了。


[機身上的金屬鐵桿]


[鏡頭或轉接環上的小孔]


[鏡頭或轉接環上的定位螺絲-只要再往右一點就行了]


[定位螺絲拆掉後才卡得上]


[拍出的照片]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Monday, March 25, 2013

Tamron的手動中長變焦鏡


[Tamron CF 70-210mm和SP 60-300mm手動鏡]

用了無鏡單反將近兩年了。其實這兩年來,我用小單反比大單反多得多,但從數量統計看來,大單反和小單反拍出來的照片各佔一半。這其實很容易解釋,我常為學校和教會活動做記錄,較正式的場合,我還是帶大單反。由於這類活動大多時間較長,照片的數量較多。但較輕鬆的活動,如家庭聚會,朋友聚餐,晨昏運動,我大多帶小單反。雖然單次照片數量不多,但聚沙成塔,加起來總數量也就不輸大單反了。

小單反令人詬病的是剛開始沒有太好的變焦鏡,再來是有了好的變焦鏡,但價錢很高。再說小單反都推定焦鏡,雖然乍看之下不貴,但仔細一想實在不便宜。NEX的鏡頭更少,可惜了好機身。

我手上有些老手動鏡,看到網路上一些玩老鏡的朋友常提到這些小單反給老鏡帶來了第二個春天。觀望了一陣子之後,我買了第一個Nikon到m43的轉接環。才用了一陣子就迷上了老鏡頭。這些Nikon老鏡以前都是用在Nikon FM2上,從没想到在數位的時代還會派上用場。更沒想到的是在數位相機成為主流的今天,我後來還會到網上找手動老鏡頭。

有一次到公園運動,先看到一隻藍樫鳥,之後又看到一隻紅衣主教。我拿出Panasonic的45-200mm鏡頭用最大光圏加最長焦距拍。回家一看,差點沒昏過去,顏色對比低,影像模糊。我不常也不特別愛拍鳥,但碰到這種情形就是覺得很可惜。這個問題出在小單反沒有中遠距離的變焦鏡。m43也好,NEX也好,都沒有隻像樣的長鏡頭。

在網路上做了些研究後找到一些用小單反拍鳥的"達人"才發現很多都是用老手動鏡。這開啟了我找手動長變焦鏡的大門。這些手動長鏡頭中不乏當年紅極一時的上上之選,走上這條路之後才知道手動鏡又是一個另類的市場。尋找這些老鏡頭的同好,很多是底片一路走來的行家。出名的好鏡頭可遇不可求,有時要有人願意出讓才有機會。即使如此,這些鏡頭還是比目前當代著名的Nikon和Canon的大,小三元都便宜很多。 我不找Nikon的老AIS鏡,因為追求的人多,價錢也大都偏高。我找的是Tamron的70/80mm到210mm的變焦鏡。Tamron在這個焦段有很多鏡頭。我看的是較便宜但頗有好評的CF系列。這個系列有三隻鏡頭:03A,103A,46A。其中103A號稱是最棒的一隻,可惜我碰不到狀況好的。03A和103A的規格都是80-210mm f3.8-4。46A是這個焦段最後一個版本,焦段擴充到70-210mm。我用低價進了一隻46A,拿到手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狀況實在太好了。第二天下午又看到一隻接近全新的03A,因為實在太便宜,我忍不住也買了下來。放在Olympus的E-PL2上試拍,效果很令人滿意。用E-PL2是因為這些老鏡頭沒有防手震,Olympus的機身防手震就多少可以幫點忙。

這幾天天氣都不太好,過一陣子有好天氣再拍幾張放到網頁上來。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