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9, 2014

二零一四年



二零一四年就要過去了!

我其實不喜歡寫年終回顧文。但是就在今天,這個時候,突然有寫它的念頭,如果持續下去,這篇文章就會出現在我的部落格,不然就像我的許多文章,存在"草稿"的檔案夾,可能永遠見不了天日了。

我的生活其實很單純,家人,教會,工作,攝影。我不怕落伍也沒太多錢,所以不太追新潮的事物,把這些事項搞定了,我的生活就幸褔美滿。

家人:今年最高興的事還是回台灣了!短宣是任務,見父母,家人才真是休假。幾年來家中發生了一些事,我不太會處理家務事,搞得裏外不是人。但不論如何,見到父母,兄嫂,姪女,姪兒,還一起吃了幾頓可以天南地北聊的飯還是很開心的。我不太挑食,也不特別注重美食,但家人以招待貴賓精心安排的飯局,各有特色,令人回味。在台中當然也受到娘家的特別款待,各式小吃,台中著名的餐點都一一嚐遍了。也探望久不見的岳父,岳母,小舅子一家。回美行囊中帶的不只是一堆美食,還有來自兩家滿滿的親情。

教會:除了一般教會例行性的服事外,今年第二次回台短宣,比較駕輕就熟,挑戰還是有,但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信心大大增強,比較能從容不迫的排解困難。短宣的目的是撒種,讓小朋友有機會認識 主耶穌。希望我們所作所為都是 神應允的。希望還有機會為自己土生土長的大地散播種子。至於在教會服事,有些不足也不該與外人道的難處。有些事自認處理的不是十全十美但希望沒製造太多問題,成了別人的困擾。

工作:不想談了!

攝影:回頭看看今年發表的文章才發現這個部落格快變成攝影器材專區了。寫心情的文章需要感動,那種悸動有時稍縱即逝,不一氣呵成,再回頭就渾然不同寫不下去了。寫器材的文章就不同了,可以有空寫一點,沒空擺著,所以常是分段完成。今年我的器材大換血。這不是福氣,是數位世代帶來的災難。老器材若不擇時而賣,留下來會面臨一些問題。就談相機用的電池,現今廠商都用不同的電池,當新一代相機上市後幾年,老相機電池也會相對難找,不像以前的底片機(如我的Nikon FM2跟我三十年了)沒了電池一樣可用。今年我出清了一堆老相機,簡化了我的"陣容"。任務還沒完成,還有兩隻相機在eBay上等待新主人。最難過的是賣掉了跟了我九年的鏡頭(Canon EF-S 17-55mm f2.8),不是它不好,只是我往輕量化走,兩年來這隻鏡頭用的不多,決定賣掉它。非全幅機少了這隻鏡頭後得用17-40mm f4鏡頭擋著,少了一格光圈也少了一點焦段,有時是有點限制,但也還撐得下去。

二零一四年就要過去了,希望我新的一年不要有新的煩惱,生活平平順順和以往一樣單純。在此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hursday, December 4, 2014

Canon S110


[Canon S110]

今年夏天,我的隨身機Canon S100在台灣陣亡了。看到網站上一堆人都碰到這個問題,我真的覺得這相機可能先天不良(設計有缺失)加上後天失調(台灣的濕熱氣候)所以提早陣亡。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找個替代它的相機了。

S100體積小,在參加一些不知道能不能拍照的場合我總喜歡帶著它,能拍就拍,不能拍放口袋也沒負擔。我去的教會每週五晚有青少年聚會也算是這種場合。我在青少年團契裏帶一群七,八年級的小朋友,我用S100拍了不少照片。小朋友的情緒起起伏伏,高興時讓你拍,不高興時像仇人般的給你臉色看。我在青少年團契待久了,感覺氣氛不對就會把相機收到口袋裏,S100再適合不過。S100壞了之後,我用過Fujifilm的X10和Sony的NEX3N,各有各的問題。富士的操作需要兩手,很不方便。NEX3N有著很吵的人造快門聲。加之這兩個後補相機的體積都比S100大,無法直接放進口袋裏,總得多帶一個包包。

感恩節前後,好友吳大哥的S100也掛了,但一向果斷的他稍做考量之後就買進特價中的S110。我看了看,正是當年我買進S100的價錢,心更痛。我不是不心動,而是再怎麼便宜,也是一筆錢,若又只是一年就死了,我寧願多花點錢買堅固點的相機。心中想到的是當年用了快三年的松下LX3。松下的LF1也在特價,價錢差不了太多,焦段含蓋更廣,還有電子觀景窗。但不管是S110或是LF1,最後我放不下的還是價錢。當時想就算了吧!

我一向早起,Cyber Monday那天,我上網閒逛,主要是想買硬碟。不經意看到S110價錢又掉了90美元,這下我心動了。當年被定位在高階Point&Shoot(P&S)相機的S100(和其它同級的競爭對手)用的是1/1.7吋的感光元件,定價在300美元以上。在各廠商都往大感光元件(1吋或4/3吋)走的2014年,現在的高階P&S相機定價都在美金600美元以上。不管是當年的還是現今的高階P&S,只要是原價,我都買不下手。但降價後的S110價錢比許多入門的傻瓜相機都還便宜。再就操控來說,我真的沒用過比S100還小又順手的相機。我想我得給自己一點時間讓心中的購買慾沉澱後再做決定。到了下午帶著賭搏的心情,我下了訂單。

拿到相機之後開始做例行性的設定,其中最最要的是把常用的功能設在自定按鈕上。在舊的S100上有一個快速選單,選單中把一些常用的功能集合起來。在這些功能中,我最常用的是對焦模式選單,這個選單讓我可以快速的選擇用多點對焦(包括人臉辨識功能),中心對焦,或自行選擇對焦點對焦。在S110上這個選單被移出快速選單了。沒了這個快速選單選項,要更換對焦模式得到選單中選取,非常麻煩。Canon這個決定一開始讓我很不理解,後來才想起S110上開始使用觸控螢幕,我要的自行選擇對焦點功能得透過另一種方式達到。 我在選單中把對焦模式定在"多點對焦",拍攝時若需要自定對焦點,我只要在螢幕上點觸就可自定對焦點。拍完後只要在螢幕上點觸"解除"就又回到多點對焦模式了。這個問題解決後,S110立即上線服役了!

[註]其實Canon這個系列最新的機種是S120,但我從不買最新機種(即使感恩節特價還是很貴)。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攝影包包 Kata 3-n-1 22


[Kata 3-n-1 22頂上的置物空間]

我覺得我永遠少一個攝影包!

其實我有很多包,我買攝影包的原則是只買大廠的產品,另一個就是不打折決不買。大廠出產的包剛出來時都是上百美元,若是大一點的背包,價錢常在二百美元上下。這種價錢我是買不下去的。還好攝影包算是時尚物品,有流行性的。所以攝影器材店久不久就會打打折扣,用意是出清存貨。

我用的包包只來自三個牌子:Lowepro, Kata, 和 Crumpler。我現在已經不買Crumpler的包了,因為它外型和顏色搶眼,很受年輕人青睞,如此一來價錢居高不下,買來荷包壓力很大。Kata的包價錢也不低,外型見人見智,在人眼中不是大喜就是大悲。它用的材料扎實,相對的比較有稜有角,觸感也較硬。Lowepro是老牌子了,產品種類繁多,價錢範圍也廣,不管買家的預算如何,總能找到適合的包包,給人一種親民的感覺。所以我的包包大都來自Lowepro。

我雖有很多包,最常用的是2007年買的Lowpro Slingshot 200。當年買它為了是容納一機兩鏡(Canon EF-S 17-55mm f2.8 IS 和 EF 70-200mm f2.8 IS)加一隻小閃燈。我當時以七折買下它。剛開始用不太習慣,對它的外型也不甚歡心。但之後不知用過多少包,每次主要任務,我還是回到它。這麼多年下來,還是沒找到一個比它更好的包。最近我發現它的拉鏈已經磨損,依我的經驗,下一步就會因間隙過大無法密合。我得開始找替代用的包包了。

替代包首選當然還是Slingshot 200但此產品已經被Slingshot 202取代,外型相差不多,但因為是更新版本,價錢就貴了。前幾年Kata被Manfrotto兼併,之後一直有廠家不定期抛售Kata的包。最近Kata 3-n-1 22的價錢一下子砍了一半。Kata 3-n-1包最大的賣點就是可以三背-弓箭包的左或右肩斜背,傳統背包兩肩平行背,或兩肩交叉(X型)背。我對這種包並不陌生,因為我用過這個包的老大哥Kata 3-n-1 30。小老弟Kata 3-n-1 22的大小和我最喜歡的Slingshot 200相去不遠,加上功能相近,自然列入考慮。我想了兩天後下了訂單。

兩天前拿到包包了,Kata包的硬底子還是存在,因為包包硬,稄角不妥拹,感覺比Slingshot佔空間,我想實戰時在人群中穿梭可能不像Slingshot那麼自在。包包內部空間也較小,雖然70-200mm的鏡頭還是放得下但比起Slingshot擠多了。包包頂部和Slingshot一樣有置物空間,但因為方正造型,空間比Slingshot大而且存取物件比較方便。兩個包最大的差異是背在身上的感覺。Kata雖然可以三背,對我來說主要是單肩斜背,Lowepro在這方面是全勝。Kata背起來不太舒服,也不貼身,感覺包包在背上不太穩妥。或許是我還沒找到適合的位置(想當年我和Slingshot也有一陣磨合期)。過兩天有機會外出拍照才知道存取器材方不方便。到時再更新了!


[放相機和鏡頭的部位]


[正面-我喜歡這種簡單的設計]


[背面-背帶可以設定成左肩,右肩,或雙肩背]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October 10, 2014

Sony NEX-3N 與我


[Sony NEX-3N]

新力今年決定淘汰NEX型號,全面採用與數位單反相同的A(Alpha)型號。最後被取代的太概就是我今年四月才入手的NEX 3N。

在我的二線系統裏有一隻"新力"軍,之前成員只有NEX 5N。我對NEX 5N期望很高,因為它使用的感光元件是數位單眼的尺寸(APS-C),如果它的表現真的可以和數位單眼抗衡,這個系統會是個很迷人的選擇。NEX 5N是一隻好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很銳利,顏色也漂亮,高ISO的表現就算不擊敗也直逼我Canon的50D。但這和今天的主角NEX3N有何關連咧?

話說我真的很用力的想要喜歡NEX 5N,甚至投資了外接觀景窗。但人機介面對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在我擁有它多餘一年半的時間裏,NEX 5N在很多不經意的場何裏讓我覺得不就手,在最後相處的幾個月裏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浮現了-就是它龐大的kit鏡讓我覺得很不方便。所以當新力在2012年底宣佈嬌小的16-50mm鏡頭時,馬上引起了我的注意。這隻"近"餅乾鏡在2013年初第一次用在NEX 3N上。這隻鏡頭若單買要價三百五十美元,對我來說實在太貴了。

2014年初,新力推出A5000,它不但取代了NEX 3N也正式為NEX型號劃上句點。這種大事一發生,下游銷售點如Amazon 和B&H通常會促銷舊機型。在B&H一波促銷活動中,NEX 3N連16-50mm 鏡要價三百美元($299)。我只要那隻鏡頭,但這個組合比單買鏡頭還便宜。幾經考量,NEX 3N進了家門。當時的想法是,留鏡賣機!

後來的故事是,NEX 3N入手之後我回台短宣。在台期間,我隨身用的Canon S100光榮陣亡。回美之後,我忍痛賣了NEX 5N,NEX 3N取代Canon S100成了我的隨身機。因為NEX 3N被設定成隨身機,除了兩個問題以外,它實在是勝任愉快。問題之一是它體積還是大了點。問題之二才是致命偒,我差點為了這個問題賣了它。間題是新力加入了以前廉價傻瓜相機才有的假快門音效,而且這個人造快門音效不能被關掉。但除此二問題外,這個機鏡組合實在很方便。使用NEX3N時,我基本上不換鏡頭,所以很多NEX 5N使用上的間題都不存在。

NEX3N的優點對我來說有下述幾點:
1. APS-C大感光元件:這點相對於m43有很大的優勢。同樣是kit鏡組合,因為大感光元件,在低光環境下可以使用較低的ISO。這大大改善了照片的雜訊。
2. 機身握把:比起我用過的所有無鏡單反,這可能是最舒服的握把之一了。NEX 5N的握把也很舒服,問題是操作其它按鍵是就不太就手,NEX 3N沒有這個問題。
3. 可180度翻轉的螢幕:這種"自拍友善"(selfie friendly)的螢幕很受全家其他成員的喜愛。
4. 操作性:絶對可以單手操作。所以我不用隨機附帶的頸帶,我買了手腕帶來減少攜帶體積。
5. 記憶卡和電池位置分離:這是小事,但通常只在大單眼上看得到這種設計。好處是當相機在腳架上時,若要換記憶卡時,相機不用下架就可更換。

缺點如下:
1. 假快門聲不能關閉:已述。這點實在令人討厭!
2. 體積:已述。體積還是比真正隨身機大。
3. 測光和對焦不能分離:這點對從大單眼過來的我曾造成一些問題。
4. 沒有觸控螢幕:這點對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但我用過的無鏡單反大多都有這個功能。
5. 人機介面:這實在是早期NEX系列最大的弱點。很多功能埋在選單中,但在3N上這個缺點不是太突出,因為我把它當簡易相機使用。

這個機鏡組合之後價錢上上下下但再也沒看過我當時買的價錢。定位成NEX3N後繼機的A5000剛上市時要價六百美元,NEX3N價錢雖降還是在三百四十美元左右。當時我一定會說:買NEX 3N,因為兩機功能實在相去不遠。現在A5000要價大約四百美元,比起NEX 3N的三百四十美元,差價在六十美元上下,選擇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我現在進場購買,我想我會選A5000,因為價錢差距不大時,當然選擇較新的機型。


[鏡頭還沒展開前。銀色部分是機身的一部分,只有黑色部分是鏡身。]


[鏡頭展開後]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底片機的矛盾


[Olympus OM-2n]

附近最後的一家底片沖洗店也關門了,我該何去何從?

今年暑假回台短宣加探親共三週,回來後進了一台Olympus OM-2n底片機。根據我的習慣,eBay買回的相機一定要測試。所以我快速的拍完一捲底片後衝到我常去的沖洗店準備送洗看結果。結果店家告訴我,他們賣掉了沖洗的機器,不再沖洗底片了。沒想到我才離開三週竟然就風雲變色了。

其實這幾年我底片拍的很少,每一年我選一個月當做底片月,只拍底片。不瞞你說,以拍照來說,那可能是我一年中最痛苦的一個月,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拍底片,而是我總是會碰到一些不適合用底片的場合,那時就傻眼了。所以有時候這種堅持實在不太實際。 但是到沖洗店拿回照片時的那種喜悅和驚喜就這樣讓我一步一步的往下走。

這次沖洗店的關閉倒是讓懸我在心頭上的一個煩惱做了了結。我手上有好幾隻底片機,我一直覺得留自動對焦的底片機好像沒有太大的意義,但他們跟了我幾年,總是不忍割捨。沖洗店關閉後讓我覺得我拍底片的機會更是稀少了,再留著這些相機實在沒太大意義了。所以把手上兩隻較近代的自動對焦相機放到eBay上拍賣。我本沒抱太大希望,沒想到三天不到就幾乎原價賣掉了。至於手動對焦的幾隻老相機留下的意義就不同了。當時沒有現代的強化合成材料,組裝過程中也沒有太多自動化的機器的幫助。他們大多是純器械式,電池只用來測光,沒電了快門還是工作的。他們代表的是當年相機工業和工藝的結晶。

本來我還一直想找一隻m42接口的底片機(Pentax SPF),考量現在沖洗底片的困難和成本,想想就別找了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uesday, August 5, 2014

東眼山


[上東眼山的路]

東眼山就在外婆家附近,但早期不對外開放。

我小時候每年暑假就回住在桃園復興鄉的外公,外婆家。當時的復興鄉就像個世外桃源。那些日子是我的童年中每年夏天的高潮。幾年前回台,爸媽第一次帶我上東眼山,我馬上就愛上了它。

這幾年每年都想盡辦法回台灣,每次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就是東眼山。今年行程緊湊,本想大概沒機會上山了。爸媽知道我實在很想去,約了阿姨,姨丈和我們同行。談到姨丈和阿姨,小時候雖說是回外婆家,其實就是去阿姨,姨丈的家。他們從小就疼我們,在山上有吃,有玩,有美景,過得真是神仙的生活。那天上山,媽才告訴我說,今天在東眼山看到的許多林木其中許多都是當年外公付出心血栽種的。一問之下才知媽媽小時候,外公在林務局工作,當年的工作就是造林。外公已經去世多年,回到東眼山看到這些林木感覺就好像是看到外公留給我的禮物,感覺格外親切,卻也勾起對疼愛我們最多的外公深深的思念。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豪情壯志不再



前幾天一位朋友找我談到中國開婚紗攝影公司的事情。其實鮮少人知道幾年前攝影曾是我的副業,朝九晚五的工作之餘,有時接拍婚禮,有時接拍商品。

美國經濟剛開始不景氣時,賴以為生的工作每每傳出裁員的風聲。這些風聲從謠言變成了真實,從三不五時到月月來,甚至有一陣子每週四就是裁員日。那陣子情緒到了谷底,天天生活在丟掉工作的恐懼中。就在那時,我和一位好友開始討論成立婚紗攝影公司。之後從一位朋友的手邊接了一個案子拍婚禮。當時我們是Secondary,也就是非主力攝影師。結果新人看到照片時說我們拍得的比他們的主攝影師還好。拍完後,我和朋友討論未來何去何從。當時他在華爾街上班,我是工程師,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要拍多少婚禮才能抵上我倆當時工作的薪資。如此一算發現在旺季時(美國婚禮有約有三個月的淡季-非常淡)一週要拍上三個婚禮才能打平我倆的薪資。若要賺更多錢,我們只能透過漲價來達成。兩相比較,一週找到至少三個婚禮是基本的生存條件。沒有這個數量,沒法維持兩家人的支出,更別談建立了口碑之後的漲價了。

長話短說,幾經評估,這個生意終歸是沒起飛,我們倆在起起伏伏的經濟風暴中也就這樣的生存下來,那位朋友現在已是華爾街一家銀行的副總了,我還是待在原公司當我的工程師。我們的生活或許沒有攝影師的多采多姿但至少兩個家庭生存的基本需求不至缺乏。

這其間,我自己單飛接了些商品照的案子,也為不少朋友小孩的婚禮或宴會做記錄。婚禮中有些是主攝影師,有時是副角,但拍下來風評不錯,朋友傳朋友,很多人邀約。在這段時間中除了攝影,生活中也發生了不少事。最重要的大概是我受洗後加入教會的青少年事工。我的心情漸漸有了轉變,生活的重心放在教會的活動中,替教會的青少年,小朋友拍照。我的理念是要大家看到教會的生活和一般人的生活其實更沒有兩樣。小朋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一樣有著快樂的童年,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認識 主的機會。在教會之外,我只接受好朋友的案子,而且不收費。我發覺不收費的婚攝,因為沒壓力,反而常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昨晚當朋友提到不想在五年十年後還只是一個公司的職員時,怕朋友覺得我唱高調而不能說出口的是,為 主做工之後,我體會到錢不再是生活價值觀中唯一或最重要的元素。我己不強求把攝影當成賺錢的工具,一切順其自然。要說與朋友交談時心中沒有起連漪那是騙人的,但談完後能全身而退,心中竟是一整個輕鬆!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March 15, 2014

一張地圖


[地圖]

女兒為我畫的學校地圖。

美國的學校每年有教師家長座談。我個人不喜歡參加這種座談會,因為我生性較"宅",和陌生人交談不是很自在。但我也不想錯失這個可以了解女兒在學校生活和學習狀況的機會,所以我還是每年都去。

美國學校座談會舉行的前幾天學生得自行和每一科目的老師"喬"時段(每一科老師十分鐘),排出當天的行程。運氣好時,一科接一科,五十分鐘就結束了。若運氣不好,科與科之間有空檔,那就可以耗上一整晚。

撇開見老師的一整個不舒服,還有一件困難的事。在美國,學生從小學後兩年開始就得依不同學科跑教室,這跟小時候在台灣唸書是老師跑教室大不相同。先前談到家長教師座談會老師給的十分鐘裏其實包括找教室的兩分鐘。所以真正和老師座談的時間只有八分鐘。美國學校都不小,而且個個學校配置不同,兩分鐘裏找到教室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女兒怕我找不到教室,從小學開始就很貼心的給我畫地圖。小時候她很專心的畫地圖和用有限的字彙幫我標教室和方向的樣子都還歷歷如繪。她今年高二了,功課重了加上身邊一大堆事還肯花心思幫我畫地圖實在也讓我很感動。青春期的小孩情緒難免起伏,我們之間的衝突也與日俱增,我自己在教會當輔導員,知道這不是件不尋常的事。想想自己小時候也無法了解父母的觀點和苦心,只覺得想做的事常受到阻撓。我相信只要我好好愛女兒,關心她,她會了解的。女兒給我畫地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標的,好像女兒對著我說:爸,我們雖然有爭執,我還是不希望你到學校迷路,找不到教室。女兒越唸學校越大,但隨著年齡增長,地圖準確性越來越高,也一年比一年完善。不但標教室所在和順序,還把路線都用不同顏色標好,真是花了不少心思。

昨天晚上的教師座談第一個教室就不太好找,還好有女兒的地圖。我在走廊上碰到女兒的數學老師,我把女兒畫的地圖給她看,她說:It's cute. 我給了她一個滿滿的笑容。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March 8, 2014

非評比 — 50mm老鏡實拍比較 (Konica Hexanon vs Nikon AIS vs Asahi SMC Takumar)


[三隻50mm標準鏡]

手上有四隻50mm的老鏡,掛在m43上就成了100mm的中距離快鏡。

先談談為什麼回頭玩這些老鏡頭呢?早期的無鏡單反沒啥中長距離的好鏡頭,裁剪係數(crop factor)使許多老鏡頭望遠度數加倍(或0.5倍)。如此一來聊補中長距離的空缺。優點是老鏡在28mm到50mm中不乏大光圈的快鏡正是無鏡單反陣營中最缺乏的。缺點是這些老鏡全是手動對焦。

數位相機剛盛行時,除了一些蔡斯,倈卡和一些皇家級的鏡頭外,一些知名老鏡的價錢幾乎掉到了谷底,市場上乏人問津。無鏡單反上市之後,由於鏡頭接口到感光元件的距離(法蘭距)短,給這些老鏡帶來了第二個春天。從那之後老鏡價錢開始上漲直到今天的田地。

常看到網路上一些玩家評比老鏡頭,被評比的都是些鏡皇級的昂貴鏡頭,常看到的結論不外乎是:發色漂亮,拍出的膚色討好,對比較強...等。我玩不起蔡斯和倈卡的鏡頭,但手上有些老相機,所以找鏡頭就找年輕時玩底片時想買卻買不起的鏡頭(如尼康的50mm和24mm的AIS定焦鏡)。多年不經意的收購下,手上的老鏡也佔滿一箱了。定焦鏡本身就銳利,幾年拍下來,各家的鏡頭實在都差不到那裏去,倒是材料的實在,讓人握在手中就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滿足感。近年來植物拍的多,這些手動老鏡拍靜物很理想,拍出來的畫質也還令人滿意。

家中多年未開的蘭花今年開花了,今天起了個早,把手上三隻50mm的老鏡接上松下的GX1,拍了幾張照片。我想看看是不是正如網上所云,各家鏡頭拍出的照片有著不同的特質。我用的是Nikon AIS 50mm f1.4,Konica Hexanon 50mm f1.7,Asahi SMC Takumar 50mm f1.4。第四隻鏡頭是Pentax M 50mm,但我沒有轉接環,所以沒法加入測試。為了設定相同的拍攝條件,必須牽就於最短對焦距離最長的鏡頭(Konica Hexanon)。第二長的是Takumar,對焦距離最短的是Nikon AIS。同樣設在f4,散景最佳的是Nikon,另外兩隻不分上下。Hexanon 的色調比較暖一點,Nikon和Takumar比較冷調。反差來說,Nikon比較小,另外兩隻顏色的表現比較有深度。但奇怪的是雖然Hexanon的反差較Nikon大,我反而比較喜歡Nikon的整體表現。銳利度來說,三隻鏡頭相差也不大。Takumar是三隻中最銳利的。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看照片細觀其詳了。

對我而言三鏡表現相差不大,或許因為是標準鏡頭各家表現都不差?或許昂貴的鏡頭的確有些"袐技",但我沒有機會接觸到那些鏡頭。

記不得誰說過這話了,意思大致上是說,許多中高價位的非鏡皇老鏡雖有好名聲但其實脫手不易,購入前必需有長相廝守的心理準備。我很贊同這個看法。有了這層的認識之後才好下手購買老鏡頭。

我的老鏡蒐集行動已經大致停止了。我吃飯的傢伙其實主要還是Canon的大數位單眼相機系統,手動對焦拍攝對兩眼日漸昏花的我也越來越是個負擔。想想自己找這些老鏡其實不是為了發色,散景或粉嫩的膚色,只是為了一圓自己年輕時的夢吧!


[Konica Hexanon 50mm f1.7]


[Nikon AIS 50mm f1.4]


[Asahi SMC Takumar 50mm f1.4]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January 24, 2014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三) - Yongnuo RF-603C系統


[603系統中既是觸發器也是接收器的元件]

上次談了永諾的萬用系統,我的第二個永諾系統就比較不萬用了。

RF-603C是新一代的觸發系統。型號上的C代表適用於Canon的相機。號稱是Canon專用的,其實這個觸發系統還是沒有自動(TTL或E-TTL)的功能,閃燈還是得調成手動出力。所以說真的我看不出這有啥特別,只是在替下一代的觸發系統作準備吧!那和CTR-301P系統有何差別呢?當你訂購的603系統到手之後開箱一看,你會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條型小東西。原來603系統的觸發器和接收器是同一個樣式,換句話他們既是觸發器也是接收器。這樣的設計是有好處的。傳統的301系統,若觸發器壞了,只好整個系統重買,因為很難單買觸發器。所以對沒有太多閃燈的朋友來說,這一買又多了一個或兩個接收器,可能根本用不到。603系統碰到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可以買兩個一組的套件,eBay上我也看到單賣一個的。另一個不同點是603系統每一個元件都有熱靴便利轉接。原來的系統底座沒有熱靴,只有螺母,所以若用在燈架上只能以螺絲連接,很不方便。現在有了熱靴就如閃燈一樣就可以直接上燈架了。

除了以上兩個對我有操作上比較有影響的因素之外,這兩個系統對我來和真的沒有太大的區別。使用603系統的程序比301系統更簡單,因為沒有觸發器和接收器的區別。使用步驟如下:

1。把所有元件全部調在在相同的溝通頻道。
2。把一個元件裝在相容的相機熱靴上。
3。把另一個元件裝在閃燈上(若閃燈多於一個,每一個閃燈都需要一個元件)。
4。把閃燈放在手動(出力調節)模式,預先選好一個閃燈出力。
5。開拍和調整。

重點在步驟中的第二步-"相容"的相機。以我為例,"相容"指的是Canon的相機。如果用的是Nikon的相機就得用RF-603N了。這其實成了一個限制,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這不再是萬用系統了。除了觸發相機必須是Canon之外,閃燈廠牌還是沒有限制的(只要有手動出力調整即可)。

有一點要提的是,有些永諾的閃燈有內建接收器可以和RF-603溝通。換句話說如果用對了閃燈,上述步驟的第三步就不用了!這實在是超級方便。我用的永諾YN560 III就支援了RF-603系統,所以當我的RF-603系統和YN560 III閃燈一起出動時就好像使用Canon的ST-E2觸發器和580EX II閃燈一樣方便(閃燈上不需加額外的配件)。但骨子裏永諾和Canon的系統是完全不相同的(無線電波 vs 紅外線, 手動調節閃燈出力 vs E-TTL/TTL)。

下次再談Canon的全自動系統吧!


[裝在閃燈上當接收器的元件]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目錄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一) - Canon和Yongnuo CTR-301P,RF-603C系統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二) - Yongnuo CTR-301P系統和YN560-III閃燈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三) - Yongnuo RF-603C系統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Monday, January 20, 2014

如果...

我的生活應該可以過的更快樂...

如果我在乎的人有時可以和我一樣健忘...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January 11, 2014

離開中文學校

今年我離開了中文學校。

女兒不到四歲時進中文學校。對我而言,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不管別的台灣父母怎麼想,我不能讓我的女兒聽不懂中文,講不了中文。所以當女兒到了可以送中文學校的年齡我就送她去上學。因為她還小,我不放心,女兒上課時,我就在學校裏等著。文化課時我就去看她跳民族舞蹈。

校長有天找我說和要和我談談。沒想到這一談讓我從一個原本台下看戲的觀衆變成了和台上唱戲的演員。我進了教務處,成了幹事,幾年後任副教務主任,之後變成教務主任。缷任後因不願再做行政工作,我轉行當老師。四年帶完一屆高中學生之後又帶了雙語班。不在教務處和教室時,我也幫學校拍拍照,用照片做記錄。每年一度到鄰近美國學校宣揚中國文化的校外表演我也連續去了好幾年。說這些不是要替自己歌功頌德,因為比起前人,這些實在都是不足掛齒。說這些只是為了說明自己和中文學校之間有著多麼深厚的關係。

不管到那裏,學校也好,教會也好,這些團體都是社會的縮影,會碰到談得來的朋友,也會碰到不可理喻的人。這些評斷當然都不客觀,但這麼多年來我至少學會知道什麼時候該住嘴,不去爭執不可能改變的事,不多花力氣去打不可能贏的仗。

離開中文學校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和小孩的動機被人曲解,當事的領導人背後做了評論又不敢承認。一兩次的交談後雖然我說"我了解了!",其實我很清楚我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象了,是我該住嘴的時候了。

我對學校沒有不好的感覺,因為我知道許多的情況問題是出在於人。這是我們受惠很多的學校,不會因為不相為謀的人而對學校反目成仇。學校這幾年很困難,等適當時機到了,我想我還有機會為學校服務的。多年來送走了多少畢業生,想到女兒竟無法在待了超過十年的中文學校畢業,心中還是不免噓唏。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二) - Yongnuo CTR-301P系統和YN560-III閃燈


[Fujifilm X10, Yongnuo CTR-301P和YN560-III閃燈]

上次大略介紹了我用的閃燈系統,這次來分享實用的經驗。先談永諾的萬用系統。

閃燈與機身之間的連接方式有兩種,實體連接和遙控連接。實體連接指的是機身自有的閃燈或透過熱靴直接連接在機頂的閃燈。遙控連接指的是閃燈離開機身,機身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觸發閃燈。這邊我主要談的是遙控連接中的無線觸發方式。

為什麼我說這是萬用系統呢?因為不管是什麼牌子的相機或閃燈幾乎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觸發。唯一的限制是閃燈得有手動模式,換句話說閃燈必須有出力調節的功能。本文開頭那張照片就是一個例子。相機是富士的X10,閃燈用的是永諾的YN560-III。在這種模式之下,閃燈在被觸發之前和相機並不溝通,相機只是給一個觸發的訊號,因為相機和閃燈不溝通,觸發訊號中不附帶任何有智慧的資料(如被攝物和閃燈之間的距離或閃燈該用的出力),所以我們自己得調節閃燈出力。這聽起來好像很難,其實拍過幾次後就有些經驗法則可以依據,稍微調整就可達到所要的亮度。這裏我要說明,只是調到"所要的亮度",不代表照片就是傑作了。如果是這麼簡單,閃燈攝影就沒啥好說的了。其它如光源的擺設,光的修飾,陰影的控制...等都還有很多學問。但是迅速和確實的調到所要的亮度是閃光攝影中重要的一環。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觸發器,我用的是永諾的CTR-301P系統。這個系統有一個觸發器,兩個接收器。觸發器和接收器之間用無線電波溝通。使用步驟如下:

1。觸發器和接收器設定相同的溝通頻道。也就是說如果觸發器調在頻道1,接收器也得在設在頻道1。這個觀念和無線電通話器是相同的。
2。把觸發器裝在相機熱靴上。
3。把接發器裝在閃燈上。
4。把閃燈放在手動(出力調節)模式,預先選好一個閃燈出力。
5。開拍和調整。

在這種觸發方式下每一個閃燈視為獨立的個體,所以不需要擔心閃燈該調成"主"或"從"。這也就是為什麼用久了之後反而覺得這種方式最為簡單。一般來說無線電閃燈觸發系統都會提供多個頻道(永諾的301P系統有四個頻道),這是為了避免別人用相同的系統,相同的頻道造成混淆。

我也使用m43系統,這是我在m43系統上使用閃燈唯一的方式。在這種設定下一切手動,不需要TTL或E-TTL的支援,所以不用買原廠的閃燈,省下了不少錢。我用的是永諾的YN560-III。它價錢便宜而且該有的功能都具備了,真可稱是價廉物美。永諾的系統近年來穩定性大幅提昇,越來越讓人可以信賴。

當我使用這種觸發方式時通常相機的拍攝模式也選用M模式。主要原因是如此一來前景和背景的曝光可以獨立控制,互不干擾。

下次談永諾的另一個系統RF-603C。


[Yongnuo CTR-301P左邊是接收器,右邊是觸發器(都是底部)。黃色的小東西是頻道選鈕]


[觸發器裝在Fujifilm X10熱靴上]


[YN560-III閃燈裝在接收器上]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目錄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一) - Canon和Yongnuo CTR-301P,RF-603C系統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二) - Yongnuo CTR-301P系統和YN560-III閃燈
漫談閃燈與觸發器(三) - Yongnuo RF-603C系統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