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8, 2017

2017攝影二三事


[Nikon N2020 + Kodak TMax 400]

每年年終我都為自己整年的攝影做個統計,2017的確是很不一樣的一年。

這兩年工作,教會兩忙,拍照的機會銳減。以照片的數量來看,去年是前年的一半不到,當時就覺得那大概是谷底了。誰知道今年一結算,數量又是只有去年的一半強。總數少於一萬張,創有史以來新低。今年還安排了兩次家庭旅行,若沒那兩次旅行,照片數量還更少。

另外一個新低是我手上數位照機的數量。我今年賣了三部相機,去年賣了一部,死了一部,所以兩年來少了五部相機。黑色星期五時入手了一隻一吋感光元件的儍瓜相機,其實我可能不太需要,但當時價錢實在太好,實在忍不住。雖然數位機數量減少,底片機的數量卻增加了。這其實是個悲傷的故事。我之所以多了幾部底片機是因為一位老大哥過世了,他的家人知道我還拍底片,決定把幾部相機送給我。

今年也是我到美國來第一次沖洗黑白底片。四年前,附近最後一家沖洗店關了門。方圓十哩之內,碩果僅存的一家沖洗店離家遠,送件到取件的時間太長(十天到兩週)。時間拖長是因為他們其實自己不沖,收集後再送到別處沖洗,這對我來說不太實際。幾個月前花了點時間計劃,購足了需要的藥水,量杯,容器,決定年底休假時自己沖洗手上有的黑白底片。聖誕節前終於一嚐宿願。

另外一個轉變是我號稱"二線系統"的無鏡單反系統漸漸成了我外出拍照的首選。二線系統中又以m43最常和我一起出門。為了縮減手上的器材,我今年收掉了兩個無鏡單反系統。剩下的兩個系統只有m43有"完整"的作戰能力。"完整"是指除了有可用的機身外,有可用的鏡頭可以涵蓋從超廣角到中長距離。另外一個系統無法勝任。佳能一線系統的地位並不因為出勤任務多寡而動搖,碰到不能搞砸或照片品質不能妥協的情況時,我還是會背起一線系統,不只因多年的經驗讓我信賴它,另一個因素是我熟悉它的操作,即使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我也不會遭遇太多困難。

新的一年來臨,除了繼續拍黑白底片,繼續自己沖洗底片和將他們掃瞄數位化之外也得決定m43之外的無鏡單反系統何去何從。是擴充鏡頭使之成為完整的系統呢,還是收掉它,只留m43系統?目前我真的沒有明確的答案。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Friday, August 11, 2017

七工匠的超廣角鏡 7Artisans 7.5mm f2.8 — 第一印象


[7Artisans 7.5mm f2.8 鏡頭裝在機身上小巧靈瓏]

外出旅遊有時會覺得少了一隻超廣角鏡頭。

我現在外出旅遊鮮少帶大傢伙。正確說來,從2014年來就沒再帶過大單眼出遠門。大多時都是二機流:一個完整m43系統加上一隻小m43加隨機鏡(拍食記或街拍)。我的主要旅遊系統是一隻中古的Olympus EM5加上三隻鏡頭涵蓋從18mm到300mm(35mm等效)的焦段。鏡頭選取的主要因素是重量,所以三隻中只有Panasonic的12-35mm是專業級的鏡頭,另外兩隻都是Olympus標準的旅遊鏡(9-18mm和40-150mm)。

從去年的南法,加州和今年年初的夏威夷之旅讓我有時覺得18mm不夠廣。其實最好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是空拍機。但那還不在預算中,而且違背了輕量化的最高指導原則。除空拍機外,我己經覬覦松下的7-14mm f4超廣角鏡多年,後來奧家也出了8-18mm的超廣角鏡。但這兩鏡價位都高,我很少花大錢在特殊情況才用得到的鏡頭。所以天天作夢這兩隻鏡頭會大降價。

前不久,中國深圳的七工匠出了一隻7.5mm f2.8的定焦超廣角鏡。從規格上來看,全金屬的鏡身和接環,十二片的快門葉片加無聲的光圈控制,樣樣看來都好。最最最令人心動的是只要價美金$139。實在太親民了!我隨手訂了一隻。

昨天拿到了鏡頭,迫不及待的裝上機身一試。以下是我的第一印象。

先說不好的:
一.手冊是折頁。對手動鏡,折頁說的過去了,因為實在沒啥好說。問題是英文版的說明錯誤百出。真的還好是手動鏡,不看手冊也會用,否則老美看了手冊會吐血的。
二.鏡頭的花型遮光罩裝上後花瓣並沒對準中央。雖然相去不遠,歪歪的罩子對我來說很困擾。解決的方法是,暴力再往順時鐘方向硬轉讓它到定位。
三.鏡頭的前後蓋子做工粗糙,看起來就是廉價品。但以這種價位來說,實在不忍多嫌。
四.純手動對焦。這對用慣自動對焦的朋友可能須要時間來適應。

再來說好的:
一.全黑的盒子很有高級鏡頭的架式。
二.鏡頭本身用料紮實。我本想這種價位一定是強化塑膠的接口,結果七工匠用的是金屬接口(聽說是銅的)。
三.前面己略提,無段,無聲響的光圈控制在錄影時佔很大的優勢。
四.不管是光圈還是對焦環,旋轉時的阻力大小適中,不會太輕,也不會重的令人不適。
五.金屬遮光罩很有三十年前一些老鏡的影子。
六.鏡頭很小巧(雖然不輕,容後再敍)。
七.試拍後銳利度在水準之上。

以這麼小的一隻鏡頭來說,它其實不輕,用料實在是原因之一。以旅行來說可能是甜蜜的負擔。發色來說,大光圈時顏色會失去一點飽和度,但縮光圈後(大約是f5.6)飽和度令人滿意。這是隻魚眼鏡,所以靠邊緣的物品會變形,直線會變曲線,需要時可用軟體校正。

總而言之,如果你不在乎它是隻手動鏡,這會是隻物超所值帶來很多拍攝樂趣的鏡頭。有空會補上試拍的照片。待續!


[用料非常紮實 - 除了前後蓋]


[鏡頭正面-簡單的規格標示]


[魚眼鏡突出的前鏡片]


[金屬接口]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July 1, 2017

老鏡清理 Minolta MC Rokkor 50mm f1.4


[可以看見鏡頭上生長中的微生物]

最近家中多了一隻美樂達的標準鏡!

我收藏手動對焦的底片相機,所以多年下來手上也有一堆手動對焦的鏡頭。我並不刻意躲避美樂達的相機和鏡頭,但不知怎麼的,他們從沒進我的家門。

前一陣子從一位老大哥手接下了一部美樂達相機,機身帶的就是本文的主角MC Rokkor 50mm f1.4。50mm的標準鏡幾乎每一個廠牌都不會出差錯,都有一定的水準。這些鏡頭用在無鏡單反(尤其是全幅的新力A7/A9系列)相機上個個展現出不同的成像個性,為攝影帶來很多樂趣。雖然我手上己經有至少五到六隻標準鏡了,能收下第一隻美樂達鏡頭還是很令人興奮。

拿到鏡頭的第二天,正當要把鏡頭從機身取下時我發現機頭的內部有微生物滋長。對於一隻四十歲的鏡頭,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要救這隻鏡頭唯一的方法是拆開它,清洗微生物附著的鏡片後再組裝回原樣。每個廠家鏡頭組裝的方式和光圈葉片固定和控制開啟的的機構都不相同,所以若無維修手冊,拆裝鏡頭只能靠經驗,過程中更要膽大心細。

因為這是我第一隻美樂達鏡頭,我對它的結構並不熟悉。上網也沒找到太多資料。但一般鏡頭的組合大多是把鏡片單體固定在鏡身上。定焦鏡鏡頭大多沒有可移動鏡片,但可能把幾個鏡片結合成小部件後再組合成鏡片單體。第一步通常是找到將鏡片單體固定在鏡身上的螺絲,之後就能把鏡片單體和鏡身分離。這些螺絲都被鏡頭前端那片印有鏡片型號和規格的環給蓋住了。所以第一步是把那個環給取下。


[鏡頭上的規格環必須取下才能看到固定螺絲]


[左邊是鏡片單體,右邊是鏡身,背景的兩個環和八顆螺絲用來將鏡片單體固定在鏡身上]

美樂達的鏡片單體分成三部分:前鏡片單元,光圈葉片單元,和後鏡片單元。當前鏡片單元拆下後光圈的葉片就全部散落。取下葉片單元後才能看到後鏡片單元。以我的情形來說,微生物長在前,後鏡片單元中靠光圈葉片的那那一端,也就是長在鏡片組中最中間的兩片鏡片。


[拆下了第一部分後的鏡片單體。可以看見光圈葉片全都散落了。]


[全部分解—第二排和第三排最左邊的元件就是帶著微生物的鏡片組]

清洗鏡片用的是含酒精的不織布。一但找到出問題的鏡片,清洗消毒應算是最簡單的步驟了!一旦清洗完畢,剩下的就是組裝回原狀了。特別要提到的是,之前拆鏡片時控制光圈的葉片不全散落了嗎?千萬不要慌張,當組合回原狀時,在把光圈葉片單元固定在後鏡片單元的步驟時,小心的把一片片的葉片放回原位(記得要一片蓋一片)。之後再把前鏡片單元固定在光圈葉片單元。至此,鏡片單元就算組裝完成。要提醒的是,在組合鏡片單元和鏡身前,記得將鏡身上光圈控制調到最小光圈(f22)然後才把鏡片單元和鏡身用螺絲固定。基本上要確定鏡身上的光圈控制要真能控制光圈的閉合。最後就只差把鏡片規格環放回原處,整隻鏡頭的組裝就算完成了!


[在組合鏡片單體時得把光圈葉片放回]


[將鏡片單體固定上鏡身後(規格環還沒放上)]


[放上規格環就完成了]

清理後的鏡頭是不是看起來年輕多了?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June 10, 2017

Godox TT350 閃光燈系統(m43)


[Godox TT350O]

久候的(非本廠)無鏡單反閃光燈系統終於有著落了!

外出旅行攜帶無鏡單反系統(主要是m43)己有多年。器材輕量化讓我日漸衰老的身體不用再飽受傳統單眼相機和笨重鏡頭的重量摧殘。但旅行中總會碰到一些需要閃光燈的情況,多年來我就只能靠著奧林帕斯那隻隨機附贈的小外接閃光燈。以近距離補光來說,那隻小閃燈是夠用了,但操作很不方便,而且只有全自動加上簡單的閃燈曝光補償,沒有手調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無鏡單反是我的二線系統(雖然越來越有篡位的跡象),我不願投資太多,所以不想買原廠的外接閃燈。副廠來說,近年來,只有Nissin和Metz生產了幾隻m43用的閃光燈,但價錢還是不低,更重要的是,體積都不小,不符合我旅行的要求。

我一直希望中國的幾家閃燈副廠能照顧無鏡單反家族,等待了多年,神牛(Godox)終於出了給m43 系統用的閃光燈 TT350。這一款閃燈幾乎涵蓋了所有品牌,購買時得注意型號,比如用於佳能的是TT350C,用於新力的是TT350S,用於m43的是TT350O(O代表Olympus)。TT350O的規格近似松下的FL360(或奧林帕斯的FL600R),但價錢差了將近三倍,神牛燈要價約$85美元,松下定價$299,市價大約是$230(奧家的大約在$250上下)。

神牛燈小巧靈瓏,用兩顆AA的電池,燈頭可旋轉及上仰。燈頭附廣角板和反光板,神牛還貼心的送了柔光罩和角架。這顆閃燈的完裝品質良好,拿在手上質感很不錯。當時我不願買松下或奧林帕斯的閃燈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兩百多美金的閃燈竟然用的是非金屬的接板。網路上很多人也談到接板和腳座是那兩隻原廠閃燈最弱的一環。TT350用的是金屬接板,看起來很耐用而且切割還算精準。我用在奧家的EM5和松下的GX85都沒遭遇任何困難。

功能方面,我沒用過原廠的閃燈所以無從比較功能。工作上我用的是佳能系統,棚拍或外拍,所有的閃燈設置(如自動,手動或離燈閃)幾乎都用得到。所以我對閃燈系統需要的功能還算熟悉。令人稱奇的是這個價格親民的TT350閃燈幾乎提供了所有閃燈系統需要的功能。

最後要談一下離燈閃。神牛本身有很完整的無線離燈系統。用戶可以單買閃燈觸發器,但若用TT350,它本身就可當觸發器。也就是說,如果手上有兩個閃燈,機頂上的閃燈可以當作觸發器觸發離機的另一個閃燈。這看來沒啥了不起,因為別廠牌早有這玩藝,但是別忘了當你使用大閃光燈在機頂當觸發器時的不方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攝影師最後單買了觸發器。但若用了觸發器,又少掉了機頂閃燈的功能。TT350小巧的身材用在機頂當觸發器是一個很好的妥協。以我的情況而言,我有好幾個相機系統,所以我也購入了佳能版本的TT350C,可能很快我也會為我的A7購入新力的TT350S。我發現即使用不同型號的TT350,當使用手動模式,這些閃燈都可用時使用,被一個主閃燈控制。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不同國家的人聚在一起時,只要使同一種語言就可溝通,把事情完成。在這理,同樣的語言就是無線電傳來的脈衝。所以雖然隨著使用的相機廠牌不同,用戶需要購買不同的TT350,其實為的只是全自動閃燈模式(TTL),若用在離燈閃,所有的TT350是可以全體總動員的!

以我這些日子的使用經驗,神牛的TT350系統是值得推薦的!

(本文作者與神牛公司沒有任合關係)


[控制面板]


[回電指示燈]


[金屬接板]


[m43系統專用 TT350O]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June 3, 2017

非評比 — Panasonic 45-150mm vs Olympus 40-150mm f4-5.6


[Panasonic 45-150mm 左 and Olympus 40-150mm 右]

最近風雲際會的先後的收進了這兩隻平價的變焦望遠鏡頭。

先談奧家的鏡頭!奧林帕斯最近瘋狂的促銷這隻焦段很討好的鏡頭。原價美金199的鏡頭最近只賣99。這隻鏡頭原價就訂的比松下的低,原因有二,一是鏡頭沒有防抖功能,二是鏡尾的卡口用的是塑料材質。也因如此這隻鏡頭拿在手上感覺就是像玩具。相對來說,松下的鏡頭就比較有質感,閃亮的鏡尾卡口也給人強壯的感覺。松下的鏡頭定價在美金247,但常可在二百元上下得手。

兩隻鏡頭進了家門的故事是這樣的。奧家第一波降價時,美國幾大網站馬上大肆宣傳,主要原因是奧家產品定價高而且早期鮮少給折扣,所以當這隻鏡頭價錢砍了一半,當然掀起一陣喧嘩。因為當時說的是限時發售(誰知後來又來了好幾波),我不落人後的也訂了一隻。其實我手上己有隻松下的100-300mm鏡頭,但外出旅行帶它總是覺得大又重。所以奧家的鏡頭的"輕"就成了優點。想想這種價錢,就算出門在外摔壞了也比較不心疼。

松下的鏡頭進家門就比較離奇了。想想我當時己有了兩隻長鏡頭,這隻鏡頭跟本不可能進家門的。話說前一陣子我在eBay上出售了一部老相機,一些配件和幾隻鏡頭。這是我想換新機時最常用的技倆,當然我總是觀察市場動態,等到最好時機才付諸實行。松下前些日子促俏旗下的一部相機(請容我先賣個關子),不旦一機一鏡的價錢大減,外送一隻鏡頭。這隻贈品正是文中的主角:松下的45-150mm鏡頭。我原先的計劃是把這隻鏡頭賣掉,那我整個舊機換新機的活動不但不花分文還小賺一筆。結果在eBay抛售期間,有位買家要我打開盒子驗名正身是全黑塗裝的二代鏡。不開包裝還好,一開看到美麗的鏡頭後就捨不得賣了。馬上把這隻鏡頭從eBay下架。

扯了一堆,現在才來談評比。照往例,沒有科學化的數據,真接看圖!美國大多網站的評比結果都說奧家在廣角諯比較銳利,松下在望遠端佔優勢,但幾乎所有的結論都說"相差甚微"。也就是說除非在1:1的實際大圖下幾乎是肉眼難辨。我拿了手上的兩隻鏡頭,上了腳架,從廣角端拍到望遠端,幾乎我所拍的照片中,奧家都比松下的銳利。但是"相差甚甚甚微"。但我要說的是色澤和亮度可就有點差別了。奧家拍出的照片反差比較大,所以看起來比較鮮艷。松下拍出的照片色澤比較柔和。

所以如果要從中選一,那隻會雀屏中選呢?如果手上有機身防手震的相機,我想奧家的鏡頭是首選了。價格便宜,攜帶方便(但鏡頭全伸展時,松下可是比較短一點)。但若手上有老一點的相機沒有機身防手震,松下就可以幫幫忙了(尤其是在望遠端)。如果鏡頭耐用程度是個重要考量,那松下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這種價格之下,兩隻鏡頭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優秀,我有奧家和松下的機身,所以兩隻都留,各用在各自家的機身上!



[Fully extended 全伸展]


[Panny At 150mm 望遠端 (300mm full frame equivalent]


[Oly At 150mm 望遠端 (300mm full frame equivalent]


[Panny At 100mm (200mm full frame equivalent]


[Oly At 100mm (200mm full frame equivalent]


[Panny At 45mm 廣角端 (90mm full frame equivalent]


[Oly At 45mm 廣角端 (90mm full frame equivalent]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Monday, May 22, 2017

和松下GX1說再見


[Panasonic GX1]

今天和我的GX1說再見了...

轉入無鏡單反系統已經好幾年,用過不少相機,其中伴隨我最久的就是松下的GX1。在購入GX1之前其實是看上了GF1,當時GF2和GF3已經上市,但"縮編"之後的GF系列總是引不起我的興趣。等了若干年,GF1真正的後繼機種GX1終於上市!我一向不買最新機種,所以等了一陣子,終於在一年的黑色星期五購入了GX1。

之後它和我闖遍了大江南北,從人像,緍紗側拍,微距...等,用它拍過各式各樣不同的題材。16萬像素的感光元件在一般家居使用上真的是綽綽有餘了。優異的觸控螢幕和合邏輯的按鍵佈置都讓人驚嘆血統純正的GF1後繼機種終於出現了!GX1的用料紮實,做工細緻,完工品質良好,真的是一部傑出的日本工藝小品。近幾年來松下為了節省成本,相機大多不在日本本土生產,這更讓GX1成了奇葩。

但科技日新月異,三四年後再看GX1,許多當年令人瞠目張舌的高級配備都已漸漸落伍,更別談近幾年才崛起的新功能。但小巧的機身和還是很不錯的成像品質,總讓我不捨割愛。兩年前我入手了一部二手奧林帕斯EM5。這部相機比GX1較晚上市,在幾乎所有的評比中都擊敗了GX1。之前我還常對這些評比結果感到憤憤不平,直到我自己有了EM5才知道原因。雙轉輪的EM5的確在操作上佔很大的優勢。不只是那雙轉輪,一個超級選單(Super Menu) 按鈕就能帶出幾乎所有可調參數的功能也比松下的Q Menu方便。操作的方便性一向是我最看重的因素。也因如此,EM5慢慢取代了GX1,成了我外出旅行的主要相機。GX1就成了一般家居或和家人外出吃飯,購物的隨身機了。

對我而言,另一個重要的相機元件是觀景窗。GX1機身不帶觀景窗,但我買了外接觀景窗,所以不成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外接觀景窗後,相機變大,就無法真正隨身攜帶了。每當我要它伴演隨身機的角色時,我得缷下觀景窗;當要拍微距時,我又得裝上觀景窗。因為這些使用上的小負擔,我使用GX1的機會就漸漸的減少了。

兩週前幾經考慮,終於把GX1放上了eBay拍賣。今天早上,GX1有了新的主人。我找尋下一代松下相機的任務即將開始。但我知道無論是小鋼砲的GX85或是老大哥的GX8,都不再會有純正的日本血統了,使用較多塑料的機身,還能像GX1一般的耐用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