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0, 2015

病榻有感


[在家上班只有貓咪相伴]

"人之將死,其言(行)也善"。年輕時這句話聽來不痛不癢,現在年紀漸長才有了較深刻的體認。

我服兵役時傷了中耳,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礙。咽鼓管控制體內外壓力的平衡,當它不工作時,體內的壓力較低就會迼成暈眩。這個問題不是年年來,但一旦來襲,頭暈目眩,無法上班,三餐後覺得噁心,影響日常生活甚鉅。

今年美東剛轉秋天時氣溫驟降,剛開始幾天我就覺得有點不適,沒想到一個週日下午就開始天旋地轉,我無法站立,就睡了個午覺,希望起床後就好了。沒想到起床後更暈。週一因為公司有重要會議,我搭了同事車就上班去了,下午開會時整個的不舒服,好不容易撑到下班。回到家用過晚飯本想休息,想起女兒有些數學問題需要我幫忙。才低頭看了幾題,突然暈眩起來,無法繼續,想到女兒次日就要考試,我卻幫不上忙。我和女兒說:爸不舒服,要先躺著休息了。沒想到平常和女兒談功課時常因缺乏耐心而聲言厲色的我,在滿心愧疚之時都變得輕聲細語了。我躺在床上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只記得還沒熟睡之前,聽到妻女漸行漸遠的談話聲,似乎預見了若有天我先行離世的淒涼。第二天早上起床,頭還是輕飄飄的,感覺上比起前晚好像是好多了,誰知一天下來到了下午還是一樣的糟。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天,沒有用任何藥物之下也就漸漸的康復了。這段時間,我無法開車,只能待在家中上班,對妻小的寬容和尊重連我自己都覺訝異。白天在家上班時,雖然身體不舒服,我還是盡量把事情在家人回家前做完,為的是等他們到家了,可以和他們分享每一分每一秒。

我要好好照顧身體,我要看到女兒上大學完成學業,我要看到女兒成家立業...還有太多的"我要"。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Monday, December 28, 2015

扶正m43系統


[Olympus OM-D EM-5]

決定和m43長相廝守後的第一步就是鏡頭升級。

對我來說,完成一個系統需要的(變焦)鏡頭支援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大三元。大三元涵蓋了最常用的焦段,從超廣角的14/16-35mm到廣角24-70mm再到中距離的望遠鏡頭70-200mm。大三元的構建計畫應該從24-70mm的鏡頭為首往兩端擴充。為了補強m43系統,去年賣掉了Canon的17-55mm f2.8的鏡頭。當時就有朋友問我是不是瘋了。其實賣了那隻鏡頭是因為這幾年我用它的機會實在少。真正需要時我還有全幅系統撐著,所以幾經考量,決定賣了它。市場上就就那麼一隻松下的12-35mm f2.8鏡頭,轉成35mm等效正是24-70mm。松下跟我的公司有生意往來,購買它們的產品有特價優惠,所以這個決定其實不難做。

我大三元構建計畫的第二隻鏡頭是中望遠距離的鏡頭。有了這兩元,即時沒有超廣角,幾乎所有的狀況都可以應付了。年初時我決定繼續接下台灣短宣的任務,決定帶m43系統,所以添了松下的35-100mm鏡頭。

所以今年台灣短宣m43系統正式上陣。奧林帕斯的OM-D EM-5機身加上兩隻松下的專業級變焦鏡頭。值得一提的是回台短宣的系統一定要防水,因為其中有一天的大地遊戲絕對是全身濕透的,相機也不例外。這就是為什麼前幾年我都帶Pentax的系統。今年的實驗証明,m43系統是經得起考驗的。或許很多人會說:沒知識!網路上早就說這個系統經得起考驗了。但實際上,通常我所在的情況都是很嚴苛的,很多網路上叫好的攝影器材到了我的情況,常常是失敗的。所以雖然網路上有許多珍貴的資料和評測資料,除非我自己經歷過,我不敢隨便上網鼓吹器材。

這個系統並不是沒有缺點,網路上一些"大咖"提到的缺點都很貼切。我選購器材看評測時,通常都只看缺點。如果這些缺點我可以接受,我才會進一步考慮。我真正怕的是沒被提到的缺點,正如先前所提,在我所處的嚴苛環境下,我常發現一些評測沒提到的問題。但是在這個系統上我並沒發現太多新問題。對我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對焦還是慢了點和不是太可靠的追焦系統(後者我不太在乎)。網路上常說m43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專業數位單眼,我不否認這個說法,但我要說的是松下那兩隻高品質的鏡頭在這個宣言中居功甚偉。在發文的這個時候,奧林帕斯相對應的大光圈變焦大三元也己推出,這使m43屠龍的使命又往前進了一大步!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December 26, 2015

Panasonic Lumix LX100


[結實的LX100像部小坦克]

松下的LX100是不太"口袋友善"也不"荷包友善"的隨身機。

但我還是賣了GF7,買了它。這應該是我今年唯二的相機買賣。為什麼買了GF7又賣了它呢?話說我己對所謂高階的P&S(point and shoot不可換鏡頭的儍瓜相機)失去了信心,最後一隻P&S是Canon的S110,我用了好一陣子,對他拍出的室內照片感到很失望,尤其我常有低光的場景,有點黃綠的色調越來越讓我難以接受。所以再一次的嚐試,又再一次的失望。感覺唯一的路可能還是體積較小的m43相機,所以進了GF7。買了GF7後發現雖然一切都好,但鏡頭還是不夠快,許多教會晚間的室內活動無法勝任。所以用了一陣子後還是決定出售。我買進時享受了松下給我們公司的特惠價,所以以原價賣出時還是比當時市價低,很快就被買走了。我很幸運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尋找隨身機的使命又重新生效。這時的市場充斥著"大底"P&S相機。所謂的"大底"指的是感光元件大於或等於一吋的相機。這些相機包括新力的RX100系列,佳能的早期的G1X系列,最近的G7X,G3X,G5X和G9X系列和松下的LX100。早期大底的公認贏家是新力的RX100系列。無論如何,當時上市的大底價格都超過入門級的傳統數位單眼單鏡組,所以根本沒想過要擁有。但傳統小底再一次的失敗讓我開始認真的考慮大底。

松下很晚才加入大底的戰場,代表作正是LX100。當時這隻相機掀起一陣旋風,原因是4/3吋的感光元件比當時主宰市場的新力相機大,加上內建的電子觀景窗和許多實際的控制按鍵和轉盤,塑造出LX100的設計是針對專業攝影買家的形象。 但LX100真正上踢新力,下踹佳能的是那隻倈卡背書的高速鏡頭,配合上LX100的微拍模式(小花模式),淺景深不難達成。松下常有些創新的理念,但常被不喜歡松下的人批評想法來自電器用品製造商而不是攝影器材製造商。我總是覺得這點對松下很不公平。比如LX100上沒有常見的攝影模式選鈕,也就是說看不到快門優先,光圈優先,手動模式或全自動模式的選擇轉盤。取而代之的是在光圈和快門的轉盤上都加了一個紅色的"A"(自動)的選項。所以若要光圈優先模式,就把快門定在A,只要光圈不放在A上,拍攝模式就成了光圈優先。所以簡單的推理,只要光圈和快門都不放在A,相機就是在純手動拍攝模式。這樣的新觀念,一旦習慣了反而覺得很直接。從P&S繼承來的近乎無聲的快門很適合街拍和需要安靜的場景。

個人覺得LX100的缺點是:鏡頭還是短了點,如果能到105mm或120mm就更理想了。第二個缺點是松下著名的觸控螢幕在LX100上消失了,可能是為了成本,也可能是為了控制機身大小,很可惜。第三和第四個缺點我一開始就提了,就是機身不小,無法輕易放入口袋(除非冬天的大衣或夾克)。價錢昂貴也令人裏足不前。

前一陣子短暫回台,我只帶了這隻相機,撇開上述的缺點,這隻相機拍出的照片完全不輸大相機。拍攝時安靜的快門從不引人注目。因為很多手動的控制被獨立出來安置在機身上,使這隻相機拍起照來很有樂趣,令人愛不釋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uesday, September 15, 2015

Panasonic 100-300mm 的特製角架環


[Panasonic GX1和100-300mm鏡頭]

這幾年發現拍鳥很有樂趣,但長鏡頭實在是又貴又重。無鏡單反盛行的今日,這兩個長鏡頭帶來的負擔都稍獲釋放。

我不會專為了拍鳥而外出,但現在外出卻總為有可能拍到鳥做準備。為了拍鳥我有幾隻非專業的長鏡頭。這些鏡頭都有:價格較低,重量較輕和光學品質較差的類似特徵。在我常用的m43系統上我有兩隻長鏡頭:45-200mm和100-300mm。45-200mm可以手持,但有時總覺得不夠長(400mm等效)。在最長端時光學表現也不太令人滿意,所以常常都只能放在大約150mm,受到很多限制。100-300mm這隻鏡頭大約在六百美金上下,價錢大約是45-200mm的兩倍。想想長鏡頭本身造價就稍貴,所以雖然價錢差了一倍,我倒是不期望100-300mm的光學品質會有多大改善。沒想到100-300mm光學品質真比45-200mm好上一截。但長端還是很不銳利,這是中,低價位長鏡頭的通病。但至少紫邊,色散的問題沒那麼嚴重。

總而這之,比起45-200mm是好上一截,但問題是100-300mm也重了不少。更重要的問題是等效600mm的鏡頭,不管手持多穩,難保照片不模糊。所以上上之策是上角架。但松下並沒為這隻鏡頭造角架環。為了解決這問題,我上網找答案。不出所料,很多攝影朋友都有相同的困擾。找了幾天,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家德國公司專為這隻鏡頭打造的角架環。之後才知道這個角架環風評很好。我觀望了近兩個月決定下單購買。購買方式是先發email然後他們會告知價錢,然後用payPal付款。大約五天後收到貨。

拿到後第一個感覺是有點單薄而且環內沒有軟材料當環和鏡身之間的緩衝。但後來發現它做工很細緻,所以雖然沒有緩衝材料也不會刮傷鏡身。而且雖然單薄但很堅固。大體來說我很滿意。有了它使用這隻鏡頭就方便多了。昨天才看到松下最近正在開發100-400mm鏡頭,這應該是下一代的長鏡頭,從圖片看來,新的鏡頭上己有角架環,所以這應該不再是問題了。


[公司網站網址]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aturday, May 16, 2015

我的隨身機 Panasonic GF7


[Panasonic GF7]

有些東西直要到觸摸了實體才能真正體會到其魅力所在。

我和新力的兩代隨身機(NEX 3N和A5000)愛恨交織的相處了近一年後還是決定割捨。主要還是為了我不知已經說了幾百次的偽快門聲。隨身機就是要和能和我形影不離,在不介入事件發生現場的前提下忠實的記錄人與事。但新力兩機那要人命的偽快門聲又吵又不能禁聲,給我帶來了不少的困擾。比如我在教會中拍攝會眾低頭禱告的場景,伴隨著昏暗的燭光,氣氛安靜肅穆而溫暖。這時一道冷冷的快門聲劃過教堂,大半的人紛紛擡頭找聲源,真是令我無地自容。

前後賣了新力兩機後,就借用女兒的Nikon V1當隨身機。Nikon V1是一部美麗的相機,用料實在,對焦快,拍出的照片又美麗。問題是有著電子觀景窗的它體積不小,重量不輕,很難真正當隨身機用。另一就是其電子觀景窗無法即時回饋加減光的效果,令人困擾。其實當下的無鏡單反也不全是忠實回饋加減光的效果,但至少給點暗示。V1就不同了,加減光得等到按了確認鍵後才在螢幕上反應。

所以用了V1幾個月之後還是念念不忘Sony的NEX 3N和A5000。我是m43多年的用戶,為什麼隨身機從沒想過這個系統呢?因為當年m43沒有變焦的餅乾鏡,所以當一看到新力的16-50mm鏡頭,加上APS-C的大感光元件,NEX 3N馬上成了敗家目標。唉!那可惡的偽快門聲壞了NEX 3N, A5000和我的好事。這幾年奧家(Olympus)和松下(Panasonic)都出了變焦餅乾鏡,其實松下早有一隻變焦餅乾鏡,但風評差,價錢高。奧家也出了短鏡但主流派的機身還是大了點,小的E-PM系列功能又太陽春,我終究無法在奧家找到隨身機。反觀松下的GM系列,機身小(對我來說實在有點太小),搭配的12-32mm鏡頭風評又佳,實在是很合適的隨身系統。問題是太貴了。再者就是我用慣了A5000的翻轉螢幕,體會到它的方便,很難失去它。所以東看西看,看上了新上市的GF7!

當時看到宣傳照時覺得GF7實在不好看,尤其是頂上那塊軍艦部看來就是很突鶩。但比比它有的功能和尺寸,加上最近的降價促銷活動,我還是下了訂單(當然還是賣了些舊器材囉)。

我很難形容看到它第一眼時的震撼。真的是小巧可愛,軍艦部的感覺也不如照片上那麼突出。機身雖小而且沒有特定的握把但握在手上就是很舒服穩固。回想起當年我賣出GF2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握把很不就手,沒想到幾年後的今天,GF7比GF2小但卻比GF2更容易握持。

所以這就是我想要說的:有些東西只有接觸到了才知道其魅力所在。GF7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


[鳥瞰]


[側面]


[鏡頭延伸後的樣子]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Sony A5000


[Sony A5000]

去年年底汰舊換新,售出了買進不到一年的NEX 3N。取而代之的是A5000。

我拓展新力無鏡單反相機從NEX 5N開始,主要看上的是APS-C的感光元件。但之後人機的相處並不是一帆風順,先是那顆體積龐大的18-55隨機鏡,再來就是操作的不就手。之後電子觀景窗風起雲湧,在高階的相機上慢慢(又)變成標準配備。這時我想,我若不把5N脫手,之後就乏人問津了。順利在eBay脫手之後卻又好一陣子懷念APS-C元件帶來的多方優勢。入手3N的故事就不再多說。大多數人(尤其是在美國)詬病NEX 3N在市場中定位不明(定價不低但功能又稍嫌陽春),但我卻很喜歡這隻小相機。 喜歡那塊APS-C的感光元件和舒服的握把。 既然喜歡NEX 3N那為啥不到一年又換了A5000咧?

話說我越來越喜歡3N,但是就缺一隻自動對焦的中長鏡頭,需要時我總是帶著Tamron的老手動鏡(80-210mm f3.8-4)。這隻鏡頭不是不好,就是重而且對焦慢。新力有隻55-210mm的鏡頭,誰知這隻入門級的鏡頭竟然不便宜。東等西等,總是盼不到好價錢,也就一直沒有行動。去年年底,廠商促銷A5000(因為A5100面世了),一機兩鏡組包含了那隻我需想的中長鏡頭。我盤算之後想若買進A5000後把3N賣了,那隻鏡頭相當是半價,換句話說,我只需付鏡頭的一半價錢就可得到新一代的相機和鏡頭。唯一的變數是3N賣不賣得了我要的價錢。

結果沒想到在eBay上3N比我想像中的好賣。如意算盤打定的主意就這樣實現了。

在硬體上來說,比起3N,A5000的優點是握把更好握,感光元件解析度也大幅提昇。軟體來說,在3N上我最恨的假快門聲在A5000上還是存在(差點沒昏倒)。A5000的選單開始採用Alpha家族的系統,算是一大改進。除此之外兩機實在沒多大差別。家族,朋友家的聚會是這隻相機大放光芒的時刻。但教會或音樂會就只好把它擺在家中了,因為那假快門聲實在太惱人。


[機頂沒太大改變]


[按鍵安排也沒多大改變]


[新的握把和NEX 5N比較相似,我喜歡!]


[這隻小巧的鏡頭是當年入手NEX 3N的主要原因之一]


[閃光燈]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

Sunday, January 25, 2015

寵愛


[十歲的iPod]

幾乎每年冬天聖誕節前後我們都到加拿大滑雪。 幾個家庭成群結隊浩浩蕩蕩的向北國出發。同行的大多是談得來的同事,在公司裏都一起共進午餐。因為工作的性質和環境,午餐的話題常是高科技的"玩具"。那一年正是iPod盛行的年代,"滑雪進香團"出發前有天的午餐談到了這個改變了人類隨身欣賞音樂的革命性產品。不消幾天,在朋友的教育下,我對各代iPod的歷史和技術上的更新有了相當的認識。突然有位朋友提到在往加拿大漫長的旅程中iPod會是小朋友的好伴侣。這下觸發了大家的購買意識。

原本我在這iPod事件應該是局外人的,原因是女兒還小,雖然開始聽Pop Music了,對iPod還是似懂非懂,有些有哥哥姐姐的同學自然對iPod比較清楚,但對她們那個年齡層,iPod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對女兒來說iPod時髦的成分大於實用的價值。再說當她有朋友在身邊時,談談笑笑,時間不會太難熬。所以當大夥兒一頭栽進大蘋果的圈套時,我真以為我可以置身事外。但後來一想,同行的小朋友如果人手一機,誰還陪女兒玩呢?有了這個擔憂,我也開始觀望iPod的價錢了。

當年iPod是聖誕節最流行的禮物,不管是附近的3C超商或網路上的大戶(如amazon.com)都是一機難求,要不就是天價。我在很晚的時間才進場廝殺,實在沒抱太大希望,但愛女心切,心想若有"黃牛"機,價錢灌水也認了。最後在驚濤駭浪中總算以原價買到一隻30GB的iPod。出發前一天才拿到機子,忙了一整晚把女兒喜歡的歌和影片灌進去,總算心上一顆石頭落了地。

結果那年的滑雪之旅,女兒還好有那隻iPod,因為幾乎每個小孩人手一機。有些時候,只要有人起頭聽音樂,大家就一一戴上耳機,各聽各的歌。滑雪之旅的最後一天,沒了出發時的興奮,加上幾天滑雪下來一身的疲憊,大人小孩都很累,交談也少了。女兒因為iPod上灌了許多朋友沒有的歌,大家輪流和她共用耳機(一人用一耳聽)聽她的iPod,一起唱歌。這件事反而成了旅程中一個難忘的註腳。

旅程過後,畢竟女兒還小,不是那麼迷iPod。我自己有其它牌子的隨身聽,那隻iPod閒置一旁。幾年後女兒真要iPod時,已經是輕薄短小的iPod Nano時代,買了隻她喜歡的藍色Nano後這隻iPod更是被打入冷宫,永不錄用。去年年底車上裝了新的音響可以外接iPod(或iPhone),我突然想起這隻幾乎被全家人遺忘的iPod,心想不知還能不能用。充了電後,迫不及待的開了機,沒想到大約十年後,這隻iPod還是不記前嫌的正常工作。

回想起爸爸在我國中時買了一雙愛迪達的球鞋給我。當時愛迪達的鞋子剛進口台灣,價錢不咨。還記得愛迪達在台中開的第一家高級專賣店。要不是爸爸帶我進去,我才不敢跨進那個大門。我不是專業運動員,其實不需要那麼高級的鞋子。想想自己給女兒買iPod不也是這種心情?女兒沒吵著要,也沒說要大容量可以裝很多很多歌的iPod。但作父母的總是自己咬著牙給兒女買最好的。iPod女兒不用了還可以拿回來自己受惠。愛迪達的鞋子可是穿了就沒了,而且那第一雙愛迪達的球鞋只是個例子。之後還有我考上高中時的歌蘭蒂卡式收錄音機,到美考上博士班後爸媽給我換的新車,幾年前回台爸媽預先給我買好的名錶...

真的,擁有那些都不是因為我真的需要。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閱讀全文...